旅行,不走尋常路|記線下旅行分享會

旅行,不走尋常路

旅行,是我生命中一種不可或缺的感知世界和自我的方式。即使在北京這座出門即是歷史和景點的城市中生活,也難以避免在一個地方呆久了匱乏感,總覺得需要換一個地方,換一份心情,換一個自我版本去感受一下從未感受過的空氣,天空,海風,朝陽和人群。尤其是在這霾氣密不透風的冬季,更想拉開那彌漫的霧障,大口呼吸一下充滿了新鮮和活力的氧氣。

臨近年底,各個社群都在舉辦活動,而我們行動派北京伙伴圈在周六下午也做了一場蓄謀已久的旅行分享會。這次分享會是今年年中的時候就討論者要實施,但是由于時間和活動安排的問題沒有成型,終于在今年把這個愿望實現了。

這次邀請的兩位嘉賓真心是一位來自火星的理性派和一位來自金星的感性派,碰撞了一下,真心看到了每位熱愛旅行的小伙伴,都有一顆不走尋常路的心。

撒野看世界

分享的男嘉賓是一個標準的理性知識分子,劍橋大學數學系畢業的經歷不禁讓我感到好奇,他的旅行和看世界的角度是什么樣子的呢?

一上來的鱷魚故事讓我真心了解了,原來和一位理性知識分子的旅行一定會變成一場博文廣志的經歷,鱷魚的直線爬行速度和角速度的巨大差別讓我們知道了原來制服鱷魚不至于那么瞠目結舌,從科學原理來講基本上14歲的孩子都可以做的到。看,知識就是力量,一點兒都沒錯,恩,理論上講是這樣,但實踐起來,確實需要一定的勇氣。好吧,我積累知識就好了。

另一位分享嘉賓是伙伴圈負責人,認識她之后,深刻的發現,了解一個人的方式,除了交談,共事,還有一種就是看對方的文字。她的文字溫暖而有力量,柔軟而不失深入的探索。開放的心態,豐富的經歷,流暢的筆觸,回歸本心的思考,無一不在她的文字中顯現出來。而她對旅行的看法也是我一直期待了解的。

三種看世界的方式


交流:每個人都是一個世界,1000個人眼中有1000個哈姆雷特

這就是交流的意義之所在吧。每個人的背景,經歷,思考方式,價值體系的差異帶來了面對同一主題不同的看法,正是這些不同和差異組成了這豐富多彩的世界。而透過彼此的交流,我們更能看到自己眼中看不到的那個世界,而這些自己看不到的世界讓心更開放,更豐富,更加豁達,最終長成滋養自己心靈的沃土。的確是這樣,在跟一個很同頻的朋友聊天時,會有時間飛逝的感覺,那些引起共鳴的思考,那種我了解你說的那個世界,你也明白我想表達的自我的那種被理解和感知的幸福和快樂,是其他的方式完全代替不了的。在語言和交流中,我們找到了心靈相知的朋友,獲得陪伴的感覺,感受到了心靈的共鳴和暢快。

看書:天底下沒有新鮮事

書籍給我們才來的是眼界的開闊,思想的深入,對未知的探索和了解,對已知的質疑和驗證。書籍帶給我們的世界簡直是太廣闊了:當我們對未來困惑時,我們會在歷史書籍中找到答案;當我們對當下不滿時,我們會在成功學中找到行動的能量;當我們對情緒無法把控時,心理學會告訴我們可以用什么樣的方法來調整;當我們對自我無所適從時,哲學讓我們知道,這是人成長的必由之路;當我們沉靜在幻想當中時,文學早已把我們的夢幻想象用文字描繪成了一幅幅呈現在大腦中的畫面。在書籍的世界中,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更沒有邊界。只要你想翱翔,你可以去到任何想要去的地方。

旅行:身眼心相合的了解世界

旅行是一種驗證,是一種發現,驗證的是過去,是想像,是已知;發現的是未來,是真實,是未知;當走了,到了,看了,聽了,想了之后,才了解:其實過去即未來,想象即真實,已知即未知,這一切都是可以轉化的,只需心打開。而旅行最重要的目的也是打開心,境隨心轉,心不一樣了,看到的世界不一樣了,那存在的世界也會隨之改變。

先到這,明天繼續。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