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高中生填報志愿的時候,把大學的排名和知名度放在首位考慮,而犧牲心儀的專業。高中畢業時,人的閱歷較淺,對各個專業的認知局限于親朋好友的職業現狀和道聽途說,少有人會專門詳細調研各種專業,僅憑直觀感覺和零碎信息選擇的心儀專業,在和選擇學校沖突的時候,就顯得很容易放棄。
比如我當年填報志愿的時候,想報考建筑系。但是,高考分數能上的排名最高的大學是浙大,卻不夠上浙大的建筑系,填報志愿的老師說“海洋科學”這個專業的錄取分數會低一些,最后我為了排名犧牲了專業。
如果比較幸運,不討厭將就讀的那個專業,那么安心讀下去、畢業后找相關工作,這條路也對大多數人來說也很圓滿。
但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在一個公開透明的市場上,同樣功能的產品,價格更低的必然某方面性能更差。將就讀的專業要么冷門小眾,要么屬于傳統夕陽行業,這些“勸退”專業的坑,跳進去過的人才知道坑有多深。通過大學期間系統的了解,這些行業的就業信息慢慢進入你的視線,就業前景暗淡,不免心里面會有些焦慮,轉專業的念頭就此播下種子。
轉專業的念頭源自焦慮和厭倦
如果更不幸,對學的專業知識不感興趣、甚至厭倦,轉專業的念頭就此破土發芽。比如一個不愛說話交際、喜歡邏輯思考的人去學社會學,或者一個喜歡理論思考、動手能力差的人去學機械設計,不吻合自身特長和興趣的專業學習內容,像貓爪撓心一樣讓人難受。
隨著學習的專業課越來越多,對專業內容的厭倦越積越多,對未來職業出路的焦慮感越來越強,轉專業的念頭以此為養分,日日生長。
因此,盡管轉專業有重重困難,需要比身邊“安分”的同學更多的努力,但只要這個念頭在生長,它就有一天成長為參天大樹、勢不可擋。“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對個人來說,最后的結局,要么是晚幾年換專業或換行業,要么是喪失動力和激情、糊涂過日子。如果過個幾年才下定決心換行業和換專業,還是要面臨那些轉行的困難,損失的是幾年的時間和青春。
現在的決策與沉沒成本無關
經濟學里有個概念叫做沉沒成本(Sunk Cost),沉沒成本是指以往發生的,但與當前決策無關的費用。我們把已經付出、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稱為“沉沒成本”(Sunk Cost)。沉沒成本常用來和可變成本作比較,可變成本可以被改變,而沉沒成本則不能被改變。
從決策的角度看,以往發生的費用只是造成當前狀態的某個因素,當前決策所要考慮的是未來可能發生的費用及所帶來的收益,而不考慮以往發生的費用。因為及時考慮以往發生的支出,沉沒成本也不會減少。
但是,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習慣性地,不僅看這件事將來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且也看過去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
“我已經學了兩年的XX專業了,如果轉專業,這兩年的時間豈不白白浪費了嗎?!“
“我已經在xx行業工作三年了,如果轉行,豈不是要從頭再來?!”
這都是人們習慣性的不理性的思維在起作用例子。
不管現在的決策是什么,已經付出的時間和精力都不可收回,每個人所能做的是面向未來做決策。及時地從消耗激情的焦慮和厭倦的專業中抽身,這叫做“止損”。“全身心地投入熱愛的領域,未來會收獲什么?主導自己過怎樣地人生?”這才是值得思考的。僅僅因為過去投入的不可變時間和精力,而死守一個專業,叫做被“套牢”。
當下是轉專業最好的時間點
不同的人,下定決心轉專業的時間不同。我對一個高中同學印象特別深刻,因為她堅決、從不猶豫踟躕,她填報志愿的時候被調劑到“生物工程“,但是華中科技大學是她能夠被錄取的最好學校,她選擇了接受調劑,但是那年暑假,她就下定決心大學期間一定要轉專業。
當然,也有下定決心比較遲的,我有個本科的室友,對專業一點也不感興趣,但是隨大流考了本校本專業的研究生,在讀研期間決心退學,再考一次研,已經到自己向往的專業和學校去了。
轉專業沒有最合適的時間點。不管現在是大一剛入學,還是大四快畢業了,甚至已經讀研工作了,只要內心的焦慮感和厭倦感不斷積累,此刻開始準備,就是最合適的時刻。種一棵樹最好的時候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我沒有后悔過因追求好的大學而犧牲了心儀的專業。高中三年的直接目的就是被自己分數范圍內最好的大學錄取,我已經達到了這個目的。如果時間能夠倒流,我還是會做出相同的選擇。
對每個人來說,時間都不能倒流,過去的已經過去,將來還未降臨,能把握住的只有現在。經過透徹的分析,如果你仍然無法消除職業焦慮感和對專業的厭倦感,那么此刻下定決心,勇敢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