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鶴林寺僧舍? 李涉
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
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閑。
這句詩中,‘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閑’是想要說的——在游覽寺院的時候,無意中與一位高僧閑聊了很久,難得在這紛擾的世事中暫且得到片刻的清閑。
有一個疑問是,若沒有‘終日昏昏醉夢間’作為前情對比,這一次的‘過竹院逢僧話’會不會讓作者有‘又得浮生半日閑’的感覺呢?或者說,在程度上會不會有所差別呢?
我想,是會有的。原因何在呢? 希望以下例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予以說明。
首先說說忙里偷閑這個成語吧,自然,如果換成‘忙里得閑’似乎更為妥帖。
‘得’,可以是別人給我們的閑,也可以是自己通過各種方式得到的,當然了,結果無差,畢竟我們都是有了‘閑’。想想自己這樣一個生活場景,如果最近一段時間都是早八晚十的工作,在你覺得壓抑感急劇上升的時候,忽然今天下午五點就讓你可以下班了,這‘多出來的五個小時’,會不會讓你整個人獲得一種喜悅和輕松的感覺呢?相信大多數人是有的。
可是,有一個問題:假如是一個高考完有接近三個月假期的學生,‘五個小時’,對他們而言,會不會帶來同樣的喜悅和輕松呢?相信,基本不可能的。
由以上‘忙里偷閑’的兩種狀態對比,我們可以明白:自在清閑的感覺之所以會美妙,是因為有了比較長一段時間的‘忙成狗’的壓抑。
在上述感覺的論述中,我們做一個推理,說說‘對比度’帶來的差別。
其一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理解。
在這里有兩個問題——首先:假如‘我’的身邊就有這樣的‘朋’,我會不會有和原來程度一樣的快樂?其次:假如‘我’經常見到這位‘朋’,我會不會有和原來程度一樣的快樂?答案都是否。因為空間時間的問題,同樣一個‘朋’給我帶來的快樂程度有了差別。
其二是‘付出’這個話題。
捐款時,億萬富翁捐出一百萬和一個環衛工人捐出一萬,從錢的多少而言,前者多余后者,但是從社會影響而言,也許是后者多于前者的。央視‘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有好幾位類似的人物,他們的付出,從絕對數量來看,其實微不足道,但是,如果把他們的付出和他們的擁有做對比,他們幾乎付出了所有,這才是他們感動我們的地方吧。
其三是《道德經》里面說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也’。沒有黑暗的映襯,又怎么知道光明的可貴,沒有惡做對比,又怎么知道善的不容易呢?
日常生活中,我們會遇見很多的對比場景,身處此面時,希望我們能夠知道還有彼面的存在。
既然是從‘忙里偷閑’的快樂說起的,希望以下的建議能夠增加你的一部分快樂——
昨天說到‘計時器’這個東西,當你覺得某事自己沒時間做的時候,給自己一個十分鐘的時間段做那件你覺得沒時間做的事情,認真體會這十分鐘里你的感覺。這是其一。
其二是,當你做某件事比較長時間的時候,不妨跳出來,給自己十到十五分鐘的時間段看一下你喜歡的書,聽聽你喜歡的音樂。相信我,一定不會耽誤你的正事,反而會增加你的效率和你當天的愉悅感。至少近五天早八晚十一的課程,我借助于這種調節,不僅看完了兩本書,還做了點別的。只有去做才會感受到它帶給你的不同吧。
姑妄言之,姑妄聽之。
百日筑基第四十六天,諸位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