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雨素”讓不安而浮躁的我們重新審視對待生活的態度

最近,一篇名為《我是范雨素》的文章突然火了。

這篇文章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激烈的言辭、沒有曲折百回的故事情節,甚至可以說它只是流水線式的記錄了作者像“一本不認卒讀的書”、“裝訂的極為拙劣”的人生經歷。然而作者飽含感情的敘述,讓一個與命運不公抗爭的小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范雨素是一位農民工,確切的說她是一名只讀完初中的農民工。我想,“范雨素”的火,在于讓人們詫異的看到,一名只有初中文憑的農民工“居然”可以寫出洛陽紙貴式的萬字長文,一個農民工“竟然”比我們這些自比為高學歷、高智商的人更愛讀書,在凄苦困頓中“竟然”比我們更加直面生活。她平鋪直敘的文字里有無奈、有憤懣,但更多的是透漏出對生活的接納、調侃,在顛沛流離的道路上篤定前行。

“范雨素”的火,也在于讓我們赤裸的暴露了自己對生活的苛責,讓我們搖搖晃晃、虛無飄渺的精神寄托再次受到沉重一擊。范雨素“一直覺得自己是個麻木,懦弱”的人,一直在為生存下來四處流浪掙扎,但她讓眾多網友肅然起敬的正是在這種漂流不定甚至困頓不堪的生活中,仍然保留、堅持著自己的精神寄托--讀書、寫作,這種精神寄托也成了她與命運抗爭的力量。

反觀我們自己,我們大多數人尚有一份可以讓家人和自己衣食無憂的工作,有完整的家庭,有親情、友情和愛情。而正是這樣的我們,缺乏的是精神寄托,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暴增的對生活的苛責、不滿和抱怨,是在枯燥乏味的生活里選擇用刷刷朋友圈、點點微博消遣時間的無助,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惡性循環累計的精神貧乏。似乎除了工作、生活中事物化的任務,我們很難再找到為自己提神的精神寄托。魯迅先生說,“不再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范雨素就是在多舛的命運中默默爆發了自己的能量,而我們很多人則是在平凡生活中默默選擇了消沉。這讓不安而浮躁的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對待生活的態度。

活著就要做點和吃飯無關的事。滿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欲望。”范雨素這樣說。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