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的鬧鐘,我設了三個,6點,7點,8點,分別一個,但很少在第一個鬧鐘起來過。
為了早起,我想過很多方法,我認為有幾種還不錯的做法。
我列舉3種:
1、手機遠離自己,早上想關鬧鐘,一定要掀被子起身。
2、設置難聽的鬧鐘音樂。
3、提前計劃次日早上的工作量,鬧醒了就有事做。
這3種方法,初試那幾天,還有管用的,早上掙扎下就起來了,之后都不管用了。
我發現:
1、如果關鬧鐘,又獲得了45分鐘的睡眠,對我來說,不是懲罰,是獎勵。
2、早上聽到難聽的鬧鐘,影響心情,用過一次,我就換了。
3、早上想不起有工作任務,或者認為再睡會,之后也能完成工作。
我費力地給自己找解決方法,又輕松地給自己找到了偷懶的借口。
人生復雜,卻從六、七、八點鬧鐘看出了端倪。
6點鬧鐘醒來的人,以勤奮和自律,積累了精彩的人生;
7點鬧鐘醒來的人,在內疚和慚愧中,糾結地過著一生;
8點鬧鐘醒來的人,看似無憂無慮,實則一生都渾渾噩噩。
如果我一直在最后一個鬧鐘才醒來,往往我的人生也會是最后一種。
1.
杰西·利弗莫爾,可不是像我這樣對自己,他一定是早上四點半起床,雷打不動,日復一日。
利弗莫爾被稱為華爾街投資之王,市場投資收入過億美元,錢多的就相當于今天的巴菲特一樣。他寫的《股票作手回憶錄》是被封為投資圣經,百年暢銷。
你說他這么有錢,有名,還這么拼,對自己怎么太狠了吧。
成年人的狠,是舍棄。想要擁有什么,先忍痛放棄什么。
利弗莫爾每天早上四點半起來。起來后先查看市場行情,閱讀報紙,之后用餐、健身,然后開始工作。到了晚上,閱讀1小時。最后在十點鐘入睡。
利弗莫爾的日常工作生活,有一種國內高中生的日常樣子,單調、重復、勞累。利弗莫爾比高中生保持了更久,高中才三年,利弗莫爾保持了數十年。
利弗莫爾在飲食上也極度注重清淡,對大多數油膩食物、酒色夜宵保持距離。
按利弗莫爾自己的說話,他要保持精力,支撐自己理性的投機行為。
利弗莫爾遭遇了四次危機,在市場上血本無歸,以致于多次破產。錢是沒了,能力卻還在,賺回來是遲早的事情。
利弗莫爾就是這樣的人,但他不是天生就是這樣。
在放棄了吃喝玩樂后,利弗莫爾一次次地擺脫低谷,走向高峰。最差的一次,在負責數百萬美元,之后用500股,賺了數百萬美元,還清了負債,又一次東山再起。在巔峰的時候,單次在市場上獲利1億美元。
市場投資失手是常事,能再次回來是本事。
但最后一次失手破產時,華爾街之王利弗莫爾再也沒回來了。
晚年的利弗莫爾,失去了早年的自律。沉迷于酒和女色,昏昏沉沉,也被不幸的婚姻,悲劇的家庭拖累,最后的結局是開槍自殺。
利弗莫爾晚年背離的不僅僅是良好的習慣,更是一生引以為傲的成功秘訣。
繼利弗莫爾之后, 享譽全球的“股神”沃倫·巴菲特作息同樣嚴格,每天早上6:45 起床,開始讀報,然后開車去公司,晚上10:45按時上床睡覺,每天超過80%的時間用來閱讀。巴菲特將這個工作、生活習慣,重復了到88歲。而且,這樣的重復,還在繼續。
早上的大好時光,用來睡覺多舒服。但早年的利弗莫爾沒有這樣做,巴菲特也沒有這樣做。
常常以為這些早上6點起床的人,只是因為在6點鬧鐘的起床,所以人生才開掛。
實則,他們是近乎瘋狂的死磕,不斷重復正確的事情,通過約束自我行為,升級自我思維,來獲得想要的。
利弗莫爾從不聽信小道消息,內幕消息,或者權威人士的分析。他極度依靠自己的直覺,直覺來自他的獨立思考,來自簡化復雜市場的能力,還有來自他那強大的復原力。
而這一切,都離不開規律的生活,讓他時刻處理理性的狀態,作出貼合事實的抉擇。
2.
股市青年才俊多,段子寫得也一流。
告訴大家一個藏私房錢的好方法:藏在股市里,很神奇,別人找不到,連自己都找不到了。
明明股市9成的股民都是虧損,偏偏投身股市的人,都不認為9成的里面會有自己。他們相當勤奮,每天忙于學習,奔走在各大知識學習平臺;喊著要投資,也真金白銀投了進去。
我前同事Baker就是其中一個代表。今年4月份,股市回暖,指數形勢看起來一片大好,Baker認為市場周期來了,在群里吆喝幾句,發表了自己對股市精彩的見解,果斷買入兩只科技股。好景不長,本著價值投資,準備長期持有的決心,一下子被市場掉頭往下走的局面打碎了。
Baker在群里發表的見解,看著有些眼熟。大意是全球股市都在上漲,國內經濟指數超預期,地產、金融形勢轉好,牛市來啦!如果曾留意微博上財經資訊就知道,我前同事Baker這段見解來自微博某專家。
股市自稱某專家的人,都是一群距離騙子一步之遙的人。且不論他們對股市走向判斷對不對,市場的瞬息萬變,在其他人接受這些信息時,也發生了變化。
Baker誤把某些專家公開的信息,當作投資方法。在投資的路上,勤奮地搬運著二手的知識。不僅沒用,而且有害。
Baker給自己定了很多計劃。 睡眠計劃、工作計劃、閱讀計劃、健身計劃、理財計劃、社交計劃、旅行計劃……他自稱要過“計劃人生”。
我聽過計劃經濟,計劃人生還是頭一次聽過。
看看他宏大的計劃之一,睡眠計劃。晚上十一點,群里只有三個人聊天,其中一個就是他;凌晨一點多,朋友圈還能看見他的點贊。早上6點能起來?
Baker還是有愧疚心的,要是他連續幾天都這樣,那么他會有一天強制自己6點鐘起來的。我可以很準確地判斷Baker這一天是否早起了。如果Baker一天坐著座位上,特別安靜,這天Baker就是早起的。因為突然起的過早,困意十足。
自律不足,會讓人陷入進死循環。很多人像Baker一樣,制定計劃時壯志凌云,執行計劃是沒法落地,頓生挫敗感。對于忙碌的Baker,還有內疚感。為了減少內疚感,他會刻意一天早起,最后,導致一天昏昏欲睡。
這樣又有什么用?
Baker給自己設的鬧鐘是6點鐘,起來的卻在7點,8點的鬧鐘。如果認為只是早起沒實現而已,那就錯了。一次次推延起床時間,是在減弱自己的執行控制力;無法控制自己,計劃不如不做。
7點、8點起床,其實也不錯。看!還多一大群8點、9點起床的,11點、12點的也有。
想過和6點鐘起床這些人一樣的人生,又想在6點鐘以后起床,你問問那些6點起床的人同意嗎?門都沒有。
3.
在一個圖書館,里面坐著全世界最聰明的一群人,圖書館的燈24小時都亮著。
其中有一條訓言:
只有比別人更早、更勤奮地努力,才能嘗到成功的滋味。
那是哈佛圖書館。最聰明的大腦,在圖書館挑燈夜讀。
哈佛大學向來是投資市場精英的誕生地,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就是一員。
他說:
要想得到某件東西,最可靠的辦法是,讓自己配得上她。
坐擁資產數十億美元的芒格,還有什么配不上的?
現年95歲的芒格,經過一段相當苦逼的日子。芒格21歲結婚,婚結的非常早,和妻子南希爭吵了八年,終于在29歲婚姻崩潰,芒格離婚了。離婚期間,兒子得了白血病,不久后就去世了。早年離異喪子,財務狀況也一般般。
和現在受人尊敬的芒格相比,差別有多大,但卻是同一個人,這些都屬于芒格。
這些改變,得益于芒格勤奮的閱讀習慣,這位高齡老人,可能是世界上閱讀量最多的人群之一,芒格被人稱為“行走的圖書館”,因為他走路都在閱讀。
這位老人說:
我這輩子從來沒有見過哪個智慧的人不是每天都讀書,一個都沒有。巴菲特和我的閱讀量可能會讓你驚訝。
4.
拋開那些”神童、天才、天賦異稟、與身俱來“神乎其神的修飾詞,那些過上牛逼哄哄人生的人,都一個共同的特點,勤奮和自律。
勤奮是不停地找正確的事做,自律是重復地做那件正確的事。
什么是正確的事?
就是像早上6點起床這樣的小事。
利弗莫爾、巴菲特、芒格,包括那些在人類歷史上閃耀著的人物,可不是像我、像我前同事一般,連個6點的鬧鐘都搞不定的人。
搞不定鬧鐘的人,搞不定人生。
5.
你說自己搞定過鬧鐘,自律過,死磕過,別騙自己了,騙自己是最容易的事。
為了讓我自己不過上渾渾噩噩的人生,是時候采取一些措施。
解決方法一:早睡
那些的都市青年人,個個都在熬夜證明自己活著一樣。這事,我要反過來做。提前1小時不看手機,慢慢在11點鐘進入睡眠,確保睡眠充足,才更有機會早起。
解決方法二:找到榜樣
榜樣就像信念。一旦堅持不下去的時候,會有人拉我一把。
解決方法三:獎勵
清晰合理的獎勵,是這個世界上推動事物發展最有力的手段之一,對我這種俗人也有用,比如每天6點早起獎勵一百塊,我還是很樂意的。
解決方法四:記錄
把阻礙早睡早起的那些因素、想法,一一記錄下來,反復琢磨,了解自己。蘇格拉底他老人家說“認識你自己”,記錄是認識自己的好方法。
解決方法五:抱團
人是群體動物。我一個人早起多孤獨,不容易堅持,要找一個群愿意嘗試的人,一起為人生做點改變。
想要徹底改變自己,不完全取決于你花了多長時間,更重要的是在于你是否用了心并找對方法。——沃倫·巴菲特
作者/編輯 l 大軍
來源 l 大軍開門(ID:dajunthink)
轉載請聯系授權(微信ID:xialiang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