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8 灼灼 灼灼所見
“不管一個班級的學生多么厲害,總有一些人是墊底的。在這樣一個強手如云的班級里,覺得自己平庸的這種心理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在這樣的墊底區域,是否會有某些可辨別的心理模式?”
——哈佛大學前招生部主任Fred Glimp
當《我上了985、211,才發現自己一無所有》這篇文章刷爆你的朋友圈時,你或許會因其說出了你內心不敢說出的聲音而觸動,或許因為對原作者消極態度的否定而試圖發出自己的聲音。
無論怎樣,它就這樣火了,各自媒體紛紛拋出了自己的聲音。遍覽評論,我看到嚴肅的寫作人,一針見血低批評了原作者不正常的心理預設,即上了名校就以為自己應當擁有一切優勢的固化思維等等。
誠然,大家說的都沒有什么錯。原作者確講出了當代大學生的心聲。如果一個人的心理有偏差,那是一個人的問題,但如果這么多點贊轉發者都有這樣的問題,那么我們就應該重新重視其背后的深層次意義。
存在就有道理。如果沒有滋養的土地,哪里會生長出不協調的心理。
名校的魚塘陷阱
一個所謂的好學校,可能毀掉你的一生
.
考高分,上名校。
這似乎是扎根在我們心里的觀念。上了名校才有可能擁有更廣闊的天地,似乎沒有什么不對。
但是,我們確已經被它騙了好久好久。
名校的天地再廣闊,也不一定有你的一席之地。
或者換句話說,在名校這個大池塘,你是否能確保自己有能力,成為那大魚中的一條。
即使清華北大最高學府,也是有人來墊底的,每年因為勸退拿不到畢業證的也大有人在。你入校時感覺自己周圍光芒萬丈,而當你成為最底層的一條小魚,被大魚的光輝閃的睜不開眼時,你是否還會堅持自己最初的方向,即使那前途看起來暗淡無光。
即使你很聰明,但是你身邊的人似乎比你更聰明。在周圍一群更聰明的人的光環下,你曾經引以為傲的優勢被剝奪的一干二凈。
當你在最熱愛的領域,遭到一個低分的打擊,分低不是因為你不好,而是因為你相對其他大神實在渺小。你是否還會繼續追求下去。
名校不能改變你的能力,卻可以給你心態帶來致命的打擊。沒有多少失去希望的人,能有多少能像當年那樣激情地去追求了啊。
扭回頭想一想,而如果當初你報志愿時稍微放低一些自己對學校的要求,你的人生可能大不一樣。
你說,985、211大學的墊底生,和普通大學的最頂尖學生,誰的機會更多,誰的能力更強。以及,誰會在自己熱愛的領域,暢快地奔跑。
從一開始,你就和那些大池塘里掙扎的小魚不一樣了。誰知道,人生的這場遠不止本科四年長跑中,始終飽含激情的你,會不會做出真正的不凡的成績呢?
“我們誤讀了弱者與巨人之間的戰爭。我們低估了那些看似是劣勢的東西的發展空間。只有在小池塘,你才能獲得最多的機會,去得到你想要的東西?!?/p>
如果當初可以放下自己無謂的驕傲,敢于做出世人無法理解的選擇,相信你會繼續堅持自己的熱愛。
被社會固有觀念驅使,最后只是遺憾。
注:
.
1.個人認為高校的選擇應該根據自己能力來協調,不是傳統認為的報的越高越好,也不是極端的為占據尖子生位置而放棄所有好學校去一個特別差的學校,理想的狀態我只能說是適合自己的,魚塘不會太小限制你的發展,也不會太大導致你的優勢變得毫無意義。自己把握,讓自己成為一條更大的魚。
2.其實高校的選擇還涉及到社會對人才的篩選要以學歷作為衡量標準,導致大家對名校趨之若鶩,這個問題是目前短時間內無法解決的,但我們也不能忽視名??赡軐δ憷^續學習的熱情的影響,綜合考慮,自己衡量。
3.已經進入名校但感覺自卑同學,應該重新思考自己對人的價值的衡量體系,是否還停留在高中唯分數是瞻的單一評價體系。大學之后,每個人的價值已經變成多元體系,也就是說,人和人之間是無法比較的。希望你能重視這一點,去真正挖掘自己獨特于別人的閃光點。以及,你要知道你不可能再成為一個好學生,因為“好學生”這個單一概念本身已經在多元評價體系中不存在了。你要用這四年去找到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即理想中的你。明確它。而不是仍然因別人的閃光而羨慕導致盲目追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向,我們應只為自己的方向而奮斗。
推薦閱讀:《逆轉》[加]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