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你要的安全感成為枷鎖

古典在《跳出思維里的墻》的第一章里談到很多人都在苦苦尋找的安全感。

有人的安全感建立在一套房子上。他們拿著并不豐厚的收入,父母可能也借不上力,于是只能想方設法攢錢,付首付、還月供,再加上日常開銷,一個月下來手頭所剩無多,成了地道的房奴。單身可能還好,如果碰到上有老下有小的情況,恐怕更是捉襟見肘。為了一套房子,經濟上受到諸多限制,比如不敢參加朋友聚會、不敢帶家人旅游、不敢付費培訓充電,因為實在是無力承擔。生命的意義被禁錮在那個百十來平方的盒子里,看不到外面那許許多多的精彩和風景。這可能是許多工薪階層人士無奈但又不得不面對的事實。

文章中古典提到一個恰好相反的例子,那是1952年,小飛和小蘇的婚房不是自己的,而是一間租來的簡陋三居室,簡陋到什么程度,深夜能清楚地聽到老鼠在房頂開派對,用今天的話說,是實實在在的裸婚,無房無車。婚前小飛向未婚妻提出兩個選擇,一是用手頭的現金買一套小房子,二是先投資自己,強大經濟能力,未來買一套大房子。小蘇選擇信任小飛,讓他先投資自己。果不其然,幾年后,他們搬進了一幢灰色小樓,至今都住在那里,那是屬于他們自己的房子。這是個真實的故事,發生在股神巴菲特和妻子蘇珊身上。蘇珊同意婚后租房,才能讓巴菲特用有限的資金去投資自己,追逐自己的夢想,成就了一代股神。如果當時蘇珊的決定是再拮據也要買房,可能今天的巴菲特又是另一番模樣。

有人會說,我倒是想成為下一個巴菲特哩!講真,一點毛病沒有。那買房追求一種穩定感、安居感,錯了嗎?講真,一點錯沒有。我甚至舉雙手贊成,我們所有人都應該有一間屬于自己的房子,哪怕它可能很小。但是我覺得關鍵不在于是否買房,而在于什么時候買。如果你剛畢業或者剛參加工作,出身于普通家庭,而買房只會給你帶來長期的經濟壓力的話,那么我想還是不要早早的讓房子成為自己世界的中心,用有限的資金投資自己,比如參加培訓、考專業證書、讀書等等一切可以讓自己充電的手段,讓自己強大到不需要再依賴誰。巴菲特離我們太遠,那就看看簡書里全國聞名的斜杠大咖們,他們一直在追求自己的夢想,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夢想實現的時候,估計一套房子應該不是問題了吧。

身邊還有這樣一群人,給自己設立了許多目標,比如一年內要考個什么證,要讀多少本書,要跑幾個半馬,但始終畏首畏尾:我可能考不下來,還得上班帶孩子呢;讀書跑步太辛苦,我夠嗆能堅持。到頭來,規劃了很多卻什么都沒做成,原本想靠完成計劃實現自我提升,獲得內心的安定,結果卻是更加的焦躁不安,眼睜睜看著自己倒退又束手無策。根本原因在于自己始終沒有邁出第一步,缺乏對自己潛能的信任。

很喜歡書里的一句話:“你的潛力就像你的咨詢顧問,一開始就信任它,它就會越來越努力,為你做更多的事情;一開始就不信任它,而去依賴其他的人或東西,它就會慢慢遠離你,在你需要用它的時候,它也不會再來。久而久之,信任自己潛力的人建立了自信和安全感,不信任自己潛力的人開始越來越進入不自信和沒有安全感的模式。”

信任潛力其實就是信任自己,不試試怎么知道自己一定不行。的確,有時候付出和收獲并不一一對等,和方式方法以及努力的方向有關,但是不付出一定沒有收獲,天上掉下來的不一定是餡餅,可能是鳥屎。

面對夢想,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每個人心里都會有不安,可能都會自問如果實現不了怎么辦,我能不能承受。萬事開頭難,有誰在學步的時候還不摔個跟頭呢?實現夢想的路,道阻且長,古今中外,無不如此。有夢就去追,在拼搏、實踐的過程中讓自己變得強大,拼的越踏實,內心就會越充實越安定。踏遍千山走過萬水,閑看云淡風輕。

安全感是拼出來的。

讀《拆掉思維里的墻》第一章有感,小記。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