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多少人以為抓住了一只蟬就擁有了整個夏天。如今,多少人以為把所喜歡的東西分享朋友圈、加入收藏夾就實現了真正擁有。
信息改變了生活,也改變了我們的思維方式和存在方式。智能手機的出現,不費吹灰之力就攻城略地把我們征服。它可以取代電腦,取代電視,甚至取代書本——從某種意義上看,比書本更有效率和價值,因為從頭條資訊到微信公眾號,推送的信息是那么精細和對味兒,無論是茶余飯后,還是乘車間歇,指尖一點,海量信息即刻呈上,若有中意的便往朋友圈分享,幾秒鐘搞定,怎一個“快”字了得?
這種指尖閱讀似乎滿足了我們在輕松娛樂的同時讀書破萬卷的愿望,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可以閱讀任何內容,于是深以為然、樂此不疲。直到有一天,看著微信圈所轉發收藏的成百上千篇文章,卻發現離開了手機的大腦一片空白。且不說魚龍混雜的雞湯段子到底對日益貧瘠的精神世界來說有多大營養,就算偶爾遇到貨真價實的干貨,在林林總總、碎片化的快速瀏覽過程中,能夠進入精神空間的那部分卻是那么的稀缺。
信息技術帶來閱讀場景的革命,便捷高效的技術手段為我們的閱讀成本做了減法,而我們也順水推舟為自己的付出做了減法,做讀書筆記、寫閱讀心得、博聞強識等看似浪費時間的“笨辦法”被拋到一邊,不再用心去記憶、動腦和思考,指尖轉發與收藏那么高效,何必再去費時費腦呢?然而,字里行間流淌的能量,從手機存儲卡到腦袋再到心靈,還隔著一段無法逾越的距離,需要精心閱讀、思索、沉淀來連接,否則無法實現有效傳遞。比如珍饈美味,就算有了網上訂餐,想吃什么快遞小哥都會送到跟前,但是個人的咀嚼吞咽還是無法代替的,消化吸收也是不可或缺的,否則就無法進入血液循環,無法真正成為生命體的一部分。
看過一句經典的話:優質閱讀是生命的自我修復。優質的閱讀,會讓人擁有更廣闊的可能性,構筑起生命大廈最牢固的精神基石,擁有足夠的沉著和坦然來面對功名利祿、歲月流轉、生老病死,在紛繁蕪雜的世界保持一種寧靜幸福的狀態。然而當我們過度依賴信息技術,拋棄應有的閱讀方法和習慣,不但讓汲取精神營養的過程成為一種自欺欺人的娛樂,甚至還消解著專心讀一篇文章的耐心與能力。如果一個人拋棄了深度閱讀與思考的習慣,失去了從閱讀中汲取精神營養的能力,這豈不是很可怕?!
其實,閱讀的“笨辦法”往往是最實在管用的方式,也是完成生命自我修復的最佳途徑。理學家朱熹認為:“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梁啟超在《不苦不笨不讀書》中指出:“若問讀書方法,我想向諸君上一個條陳。這方法是極陳舊的,極笨極麻煩的,然而實在是極必要的。什么方法呢?是鈔錄或筆記。”高中期間,曾經為了高考而瘋狂背誦的那些成語,不知承受了多少枯燥、重復才記住了詞性、含義、感情色彩。有段時間自己曾對這種功利性的學習方式很不齒。然而多少年過去了,現在運用最熟練的詞語竟然就是當初用笨法子記住的那些,這是多么痛的領悟?!
任何技術的發展都包含人的祈愿,其方向是讓人生活更加舒適、便利,但絕不是讓人越變越懶,閱讀也是如此。享受便捷,并不是不需要自己付出和努力,我們需要換一種方式,但是必要的付出不可偷工減料。在讀書這個問題上,不能因為有了便捷的信息手段,就不再費心去博聞強識、思索探究、消化吸收了,反而更加需要強化這種基本素養和能力,在林林總總的信息碎片中汲取系統的精神能量,避免在魚龍混雜的信息中迷失自我。
閱讀一旦技術化、娛樂化,這種生命的自我修復就會打折扣,喧嘩熱鬧的閱讀場景掩蓋不了文化滋養的蒼白。在過于崇尚效率與速度的時代,找回正在被疏遠的“笨辦法”,才會給信息時代閱讀一個美麗的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