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騰訊通過公眾號微信派發布了微信內置的數據分析工具「微信指數」。
一時間新媒體圈子炸了毛,剛寫完的「國足牛逼」推送一下黯然失色。
這可是影響飯碗的事情!
「國足牛逼」可能過不了后天大家就忘了,「微信指數」將有可能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內廣告主爸爸們的天天叨叨叨的詞!
1.為什么關乎自媒體人的飯碗?
我們先來看看微信指數是啥:
「微信指數」功能是微信官方提供的基于微信大數據分析的移動端指數,微信指數整合了微信上的搜索和瀏覽行為數據。
這是微信官方給出的解釋。他有以下幾個應用場景:
◆捕捉熱詞,看懂趨勢
微信指數整合了微信上的搜索和瀏覽行為數據,基于對海量數據的分析,可以形成當日、7日、30日以及90日的“關鍵詞”動態指數變化情況,方便看到某個詞語在一段時間內的熱度趨勢和最新指數動態。
◆監測輿情動向,形成研究結果
微信指數可以提供社會輿情的監測,能實時了解互聯網用戶當前最為關注的社會問題、熱點事件、輿論焦點等等,方便政府、企業對輿情進行研究,從而形成有效的輿情應對方案。
◆洞察用戶興趣,助力精準營銷
微信指數提供的關鍵詞的熱度變化,可以間接獲取用戶的興趣點及變化情況,比如日常消費、娛樂、出行等,從而對品牌企業的精準營銷和投放形成決策依據,也能對品牌投放效果形成有效監測、跟蹤和反饋。
微信團隊描述的很隱晦。
畢竟微信還是只是個社交軟件,靠廣告盈利這種事情是不好太直白的說出口的。
微信作為一款社交軟件,其傳播方式無外乎朋友圈分享和好友分享,這種傳播造成的熱點來得快散的也快
所以憑借以天為結算單位微信指數追“熱詞”和“趨勢”是沒有太大意義的。
關鍵在于他的第二個應用場景:監測輿情動向,形成研究結果。
微信指數推出之前:
廣告主爸爸花了錢讓你做廣告,軟文寫完推送。然后花點小錢閱讀量刷刷刷10W+,轉發量刷刷刷10W+,前后臺截圖發給廣告主爸爸一看,
爸爸樂開了花。
微信指數推出之后:
廣告主爸爸花了錢讓你做廣告,軟文寫完推送。然后花點小錢閱讀量刷刷刷10W+,轉發量刷刷刷10W+,前后臺截圖發給廣告主爸爸一看,爸爸說:“微信指數還不高啊,閱讀量和轉發量是僵尸粉刷的吧?”
你的頭上開了花。
廣告主們不好騙了,那不就是影響飯碗的大事情么…
2.微信為什么推出這個功能?
一家企業要在微信做廣告,有三種方式:
◆朋友圈投放
◆在公眾號推送的圖文內投放
◆花錢給大V寫軟文
第一種投放方式首次投入20萬起步,要求有公眾號還得是廣告主身份;
第二種比較省錢,最低充值1000元。點擊率在0.5%左右,轉換率在5-8%左右,可以給出詳細的數據分析和財務報表。但是通過轉化率可以看到,效果很捉急;
第三種隨機性較大,沒有詳細的數據分析,但卻是當前企業的首選,畢竟像咪蒙這樣的大號,一旦曝光就是現象級的。
所以說,一個劇院搭好了舞臺,雜技團來表演收了觀眾的票錢就走了,劇院一毛也沒撈到,是不是好氣?
所以劇院要掙錢,要么把自己的戲班子做好了,要么讓外來的雜技團通過自己售票。
我們先來看看劇院自有“戲班子”的問題。
◆廣告主投出去的廣告不能選擇投放對象,只能看到最終結果,還不是那么樂觀;
◆投放的廣告散布在各處,不能形成現象級;
所以
什么概念?原來找大V投廣告只能線下自己約,現在找大V有官方渠道了。
官方代表著保障,代表著專業。
原來散落在各流量主公眾號里的廣告現在可以集中發力在廣告主中意的流量主范圍內,讓投放更精準。
戲班子和售票的問題解決了,還得有觀眾來看戲才行。
微信推出了「微信指數」
微信指數給行業競爭帶來的可能是以下場面:
某星:小張,你們的營銷是什么情況?為什么某瘋的微信指數是咱們的三倍呢?
小張:老大,電池爆炸的事情已經過去好久了,沒人關注我們啊。某瘋前兩天才出了個紅色的手機,太特么帥了!各大公眾號都在推文,我的朋友圈都被刷屏了……
某星:投廣告!投廣告!投廣告!砸一個億!
觀眾這不就來了么……
3.微信指數的核心指標是什么?
凡是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微信指數到底是什么?內容創業平臺新榜第一時間采訪了微信團隊。
新榜:有網友猜測,微信推出“微信指數”后,可能會出現類似“SEO”那樣的“WEO”,還有網友擔心有人會對“微信指數”刷數據造假。對此,微信團隊怎么看?會采取哪些方式應對?
微信團隊:微信指數是基于微信大數據的指數分析工具,一個關鍵詞指數的高低與其在微信內的熱度直接相關。我們堅決對惡意行為進行打擊。我們會在技術上進行監控,一旦發現惡意行為及時反饋和上報,并迅速進行技術攔截。同時,我們也會繼續加強技術手段,優化策略并加強打擊力度,確保微信指數的真實、公平和公正。
新榜:微信指數有哪些衡量因子,它的算法是怎樣的?按照官方介紹,微信指數整合分析了“微信上的搜索和瀏覽行為數據”,包不包括用戶聊天記錄?
微信團隊:基于微信的大數據分析,微信指數能夠幫助大家看到關鍵詞在微信內的熱度情況,熱度情況有且只限于微信搜索、公眾號文章以及朋友圈公開轉發文章形成的綜合分析。微信指數有嚴格的算法,我們也致力于成為更專業的指數分析工具。
微信有嚴格的隱私保護政策,不會獲取用戶任何的敏感信息,包括聊天記錄、微信號、朋友圈評論等。
訪談透露了兩點信息:
◆按照微信的一貫態度,刷指數基本無望了;
◆微信指數是通過微信搜索和公開文章的傳播情況分析的。
微信內容和百度內容的一個區別是,百度是需要用戶主動探索的,微信是用戶被動接收的(除去刷朋友圈這個主動行為,朋友圈里的內容都是被動接收的)。
即便微信可以通過關鍵詞搜索,但是和刷朋友圈相比,頻次還是非常低的。
一個詞或者事件能成為現象級,在百度端體現出來的是大家都在搜索,
在微信端體現出來的則是滿朋友圈都是。
所以百度指數的核心指標是“被搜索的次數”,那微信指數的核心指標應該是“被轉發次數”。
并且,在當前的互聯網形勢下,百度指數的高峰時間應該滯后于微信指數的高峰期。
4.微信指數給出了什么啟示?
微信指數上線后,廣告主會越來越重視投放廣告的數據分析。
有了結果評價指標,就會需要決策分析指標:
你的平臺是否符合投放要求?
當前數據能否支撐達到投放標準?
行業內最高水平是什么?
報價多少?
你的平臺在行業內什么水平?
值多少錢?
……
所以作為自媒體人,會追熱點能寫軟文已經不夠了,必須要有足夠的數據分析能力才能跟得上潮流。
前段時間咪蒙在知乎上火了一陣,除了理論分析、洗地、抹黑、吐槽外,各式各樣的程序員通過分詞、數據抓取分析的方式,把咪蒙的文章解析了個底朝天。
截取幾個圖:
并且揚言要用深度學習技術做一個“專門欺負女流氓”的公眾號「懵逼」,與咪蒙對抗。
在技術已經如此成熟的條件下,用數據支撐內容行業已經不是不可能了,甚至就在不遠的將來。
我們甚至可以猜想:
AlphaGo不下圍棋了,申請了個公眾號,通過爬取分析的互聯網信息根據粉絲的喜好推送不同的文章。
然后每篇1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