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書的第五章,這是本書第一篇的最后一個章節。先前提到過閱讀的層次有四個,分別是:
基礎閱讀
檢視閱讀
分析閱讀
主題閱讀。
在本書的第一部分,只涉及到了基礎閱讀和檢視閱讀兩個層次。由此可見,這提出來的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實際上是更高層次的閱讀。而這個章節《如何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其實是通往更高閱讀層次上的基礎。
作者在一開始就半開玩笑的指出:
在閱讀的時候,讓人昏昏欲睡比保持清醒要容易得多。
如果沒有真正閱讀手邊的那本書,明確自己的閱讀目標是為了獲得心靈上的成長,就難以保持清醒。這句話實際上再次強調了閱讀這兩種目標:
- 一個是為了獲得成長,增進自己的理解力;
- 另外一種方式僅僅是娛樂或滿足好奇心。
只有為了增進理解力獲得成長的閱讀,才需要更高層次的閱讀方法,也真正能夠從閱讀一本書中獲益。想要從閱讀之中增進自己的理解力,就必須做一個有自我要求讀者,進行主動的閱讀。而成為一個有自我要求的讀者,需要具備以下幾個素質:
能夠在閱讀中提出并回答四個基本問題##
主動閱讀的核心就是:你能在閱讀時提出問題來,并在閱讀的過程中嘗試著去回答這4個問題。
- 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么?也就是找到這部書的主題,作者如何發展這個主題,從核心主題分解出從屬的關鍵議題。
- 作者在細部說了什么,怎么說的?
- 這本書說的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在回答了前兩個問題之后,你有責任對這本書做出自己的判斷。
- 這本書跟你有什么關系?如果獲知了一些資訊,這些資訊有什么意義?為什么作者認為這些資訊很重要?不僅僅是資訊,這本書給你了什么啟示?
作者認為這些基本問題概括了一位閱讀者的基本責任,這個原則適用于任何讀物。上一章節提出的檢視閱讀,可以對前兩個問題比較容易找到答案,但對于后兩個問題,不管用哪種閱讀方式閱讀技巧,必須以自己主動判斷和諸多閱讀才能掌握一本書的整體或部分道理與意義,才算是真正完成閱讀。同時作者強調:
光知道這些問題遠遠不夠,必須在閱讀的過程中記得提出這些問題并養成習慣,閱讀的方法和技巧是教給大家如何精準而又正確地回答這些問題。
做筆記,讓一本真正的屬于自己##
獲得一本書的所有權比如買下它,并不意味著這本書真正屬于自己。想要真正完全擁有一本書必須把這本書變成自己的一部分,而變成自己的一部分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它寫下來。
為什么要做筆記###
在書上做筆記對閱讀課來說非常重要。第一,他會讓自己保持清醒。第二,筆記的方式更傾向于把自己的思考用語言表達出來。第三把自己的感想寫下來能幫助自己記住作者的思想。
筆記的類型###
因為不同的閱讀方式,做一本書的讀書筆記有三種完全不同的類型。
- 結構筆記:檢視閱讀之后回答的三個問題:第一,這是什么樣的一本書?第二,這本書在談什么?第三,作者是借著怎樣的整體架構,來發展觀點或陳述?這些筆記可以坐在目錄頁上。
- 概念筆記:記下關于這本書的準確性和意義的問題
- 辯證筆記:在主題閱讀過程中,針對同一主題,不同作者共同參與的討論
筆記的方法###
做個筆記有各種各樣的方法,其中比較常用的一共有七種。
- 畫底線,在重點句子下面
- 畫底線的欄外再加一道線,已畫線的部分再強調一遍
- 空白處做星號,慎用,只用來強調書里十來處最重要的陳述,或可以夾書簽
- 空白處編號,標記一連串重要陳述
- 空白處記下其他頁碼,書中作者與其相關相似或不同的地方
- 將關鍵句圈出來
- 書頁空白處做筆記,最書中最后一頁做個人索引,把作者的主要觀點和頁碼依序記下來;書前的空白頁,可以把全書大綱寫出來。
實際上在一本書上做大量的筆記,比在這本書上寫上自己名字或加蓋印章,更能在智力上表現出你對這本書所有權。
養成讀書的習慣##
作者在這個段落中注重想要強調的是,閱讀其實是一件非常復雜的事,有很多復雜的技巧和規則。想要徹底掌握它必須有耐心,一步一步的通過大量的練習,逐步得到成長,最后慢慢形成習慣。而是想要成為習慣,就必須一步一步按照規則來。
這意味著兩重含義:
- 第一,作者認為閱讀是一種技能。在能力三核的概念中,技能才需要大量的反復的實踐才可以習得。而不像是知識,只要知道或記住就能掌握。
- 第二,作者提出的練習其實是一種精深訓練。這種訓練是簡單而又強大。是成為10000小時“天才”的必經之路。
我發現,雖然作者強調的是養成讀書的習慣,但這段話可以用在各種習慣的培養上。成長其實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提煉規律,按規則大量的練習,然后養成習慣,最后實現目標。
用易仁永澄和小生經常說的話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