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在修改稿子,發現學生寫的是“名符其實”,我隨手就給改了,因為這個成語我太熟悉了,是“副”,我上小學時就記準了。
那是五年級,我還在黨家小學上學,我那時愛讀書,在公社大院里閑得沒事干,就讀書,可哪有書啊。好在我爸辦公室報紙多的是,文件多的是,那時報紙上的好文章不多,可還有,看完怕找不著了,就剪下來,貼在我爸的工作筆記本上,有一次他找他本子找不見,我還故意幫著找,說找不著。
有一次,隔壁叔叔借報紙看,發現幾乎每張報紙都是豁豁嘴,窟窿眼,他很納悶,就問我爸了,我因此被狠狠的批了一次。這個叔叔后來了不得,官位越做越大。
我還讀我爸的書,記得有一本是黨史,我最感興趣的是什么?你猜。
告訴你吧,我最感興趣的是看誰都叛變了。這一留意不要緊,我發現好多烈士的簡介上都寫著“被叛徒出賣,英勇就義”,我就挨個數,結果讓我大吃一驚。吃飯時給我爸說我的發現,他說:“可不敢胡說。”
讀書多自然作文也不會差到哪里去,有一篇作文杜老師認為很好,就讓同學抄到后黑板上了。一天放學,孟校長背著手踱到我們班,看見我的作文,他把我叫到跟前,說,“有一個字錯了,你知道是哪個嗎?”我一臉茫然,搖搖頭。他說:“成語不能胡改的,“名副其實”的“副”雖然是“符合”的意思,但不能寫成“符”?!蔽亿s緊拿粉筆去改,從此這個成語我就牢牢記住了。
言歸正傳,我接著看稿子,發現不止一個孩子寫“名符其實”,這讓我倒不自信了,趕緊翻查詞典。
“名副其實”和“名符其實”是兩個同義的成語,但“名符其實”的“符”不規范。
原來,對于“名”和“實”的關系,古代有幾種不同的說法:“名實不副”和“名不副實”,是說“名”與“實”不相符合;“名實相副”和“名副其實”,是說“名”與“實”互相符合。這四個詞語中,表示“符合”意思的字,古人都習慣用“副”而不用“符”。盡管那時“符”字已經產生,而且也有了“符合”的意義。大家知道,成語具有穩定性,一旦定型之后,其中的用字往往不能隨意改動。
根據現有文獻資料的記載,“名副其實”最早見于北宋范祖禹的《唐鑒》,沿用至今已有八百多年,所以在1947年出版的《漢語辭典》中,只能查到“名副其實”,而見不到“名符其實”的蹤影。
后來情況有了些變化。許多人對一些舊詞古義,已經不甚了解??吹健案薄弊?,只知道是“正副”的“副”或者“一副手套”之類的“副”,不大會想起它還有“符合”的意思,表示“符合”一般都用“符”字。于是“名副其實”漸漸被寫成了“名符其實”?!胺保╢ú)和“副”(fù)兩個字,讀音雖然不同,但畢竟比較接近,不咬準了念,不細心辨別,可能還聽不出來。所以,2017年第七版的《現代漢語詞典》就在“名副其實”條下注了一句:“也說名符(fú)其實?!背姓J了它的合法地位。但首選還是“名副其實”。
查了一下,有個資料說:王力教授是一位博古通今的語言學家,他非常重視成語的溯源及其在歷史文獻中流傳久遠的影響。而且,即使從現代漢語來看,“名副其實”這一成語的使用,也仍然占著優勢,所以,他認為應當把“名副其實”作為規范形式確定下來。
說起“名副其實”,前天史建義老師在我們學校給國培教師講,說有個主辦方抬高他的頭銜,他覺得不妥,就當場糾正了。主辦方也許是好意,但當場糾正,那需要勇氣,要換成我,是不是睜一眼閉一眼就過去了?我有沒有當場糾正的勇氣呢?
現在看到這個成語,覺得還是要有勇氣“名副其實”的。得認真對待這個成語,不能只給學生作文改詞,得在心里有這個成語,時刻警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