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兩種生活擺在你的面前。
在第一種生活里,你做著喜歡工作,但收入不穩定,你不得不和其他人合租,有時候也不得不做一些刷盤子洗碗的體力工作來補貼家用。你的女兒也跟著你到處流浪,今天在這所學校入學,明天可能就在另外一所。幸運地是,女兒愛你,像相信朋友一樣信任你。
在第二種生活里,你做著談不上喜歡也不討厭工作,這份工作給你帶來體面的生活。你和丈夫住在大房子里,生活優渥,受人尊重,是典型的中產階級。你們養育了四個兒女,就讀在最好的社區中學,各有所長,他們愛你,但未必什么都愿意跟你說。
其實你的鄰居們也過著相似的生活,大家都盡自己力量讓生活更加體面,讓人更受人尊重。相對的,在彼此目光下,你們也要小心翼翼,不要做出太出格的事情來,讓別人嚼舌根,讓自己顏面掃地。
這兩種生活,你會選擇哪一種呢?
在伍綺詩小說《小小小小的火》中,這兩種生活分別屬于米婭和理查德森太太。
米婭是一個天才藝術家,她按照自己的心思進行攝影創造,覺得不好的作品絕對要銷毀,不管它是否能為她賺來更多的錢。她和女兒珀爾過著四處流浪,尋求靈感的生活。有一天,母女兩人就成了理查德森夫人家的房客。
理查德森太太從小就生活在西克爾高地,這座城市的座右銘便是“經過規劃的才是最好的”。理查德森太太遵循也正是一種規則之下的生活,成為精英階層,做“正派人”,工作體面,做事務實。
《小小小小的火》是伍綺詩繼《無聲告白》之后的新作,也承襲了《無聲告白》的主題——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成為我們自己。在這個基調之下,理查德森太太對米婭感到十分的憤怒。
書中有一個小細節故事。米婭帶著女兒珀爾,曾經租住過一座轉租房。那間房子曾住宿了一個和珀爾年紀差不多大的女孩,她有著珀爾所艷羨的一切,精致的衣服和玩偶,漂亮的藝術照。珀爾總會想象這些東西都是自己的。等到她們搬走的時候,珀爾偷走了女孩子的一只陶瓷小馬。偷走小馬后,母女兩個惴惴不安了好幾天,然而對方并沒有追問。她們漸漸地意識到,自己心愛的東西在別人的眼中似乎并不值一提。
理查德森太太對米婭的憤怒也是如此。她不是未曾有過青春激情,她也曾有過“探尋一切真相”的新聞夢想,但是隨著年齡增長,她回歸了大多數人走過的路,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家庭的幫助,成為新一代中產階級。她挑剔房客的出身規矩,只把房子租給自己認為的“好人”。這些好人必然是因為沒有得到命運垂青而陷入潦倒的人,她把房屋出租也當作自己的樂善好施。
但是面對米婭,理查德森太太作為“中產階級”的優越感失效了。盡管米婭貧窮潦倒,但是她似乎對這一切并不在意,不在意自己是否潦倒,也不在意“工作體面,生活舒適”有多么重要。理查德森太太對自己優渥體面生活的驕傲,成了珀爾偷來的小馬,是別人眼中成了無關緊要的東西。
理查德森太太驕傲的背后,可比一只小馬玩具復雜的多。她秉持的是,一種中產階級通識的價值觀,甚至為了讓自己符合中產階級的樣子,她不得不隱藏起內心深處某些蠢蠢欲動的向往。
很多時候,我們很討厭一個人,很可能是因為我們在她的身上看到了令我們害怕的東西。對于理查德森太太來說,米婭身上有她想要逃避的無所畏懼的、隨心所欲的自我。如果說米婭的生活是“真正的自我”,那么理查德森太太的生活是符合社會主流的“成功的自我”。
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搖擺在成為真正的自我和“成功的自我”之中。米婭的生活和理查德森太太的生活原則,哪一項才值得追求呢?
伍綺詩在女兒們故事上給出了答案。米婭的女兒珀爾和理查德森太太孩子們交集是故事的另一條線索。
珀爾見到理查德森家孩子的生活,感覺他們都異乎尋常的自信,永遠知道自己做什么。理查德森家的生活是珀爾不曾經歷過的,她也向往著這樣穩定的,不困窘的生活。對于理查德森家的孩子而言,他們不能相信“人能夠窮到這樣的地步”。珀爾要媽媽共享一個房間,家里的東西壞了要自己修,而不是叫修理工。
理查德森家的生活是精致的,也是規矩的,遵守著規律可以讓人一眼望見可以掌控的未來,但也容易把人裝進匣子里,何況生活其實從無規律可循。正如米婭是理查德森太太的反面一樣,珀爾是理查德森家孩子的反面,她隨著母親野蠻生長,缺乏秩序和精致,但有著對世界的寬容和同理心。
當理查德森家的大女兒萊克西意外懷孕后,第一個找到的盟友便是珀爾。萊克西發現自己懷孕且試探過男友的態度之后,她決定去墮胎。高傲又獨斷的萊克西決定看似十分理性,但支撐她這個決定的正是對于鄰居們和母親的想象。
如果她敢年紀輕輕就大著肚子走在街上,風言風語勢必會戳到母親的脊梁骨。這些東西壓過來,她無法承受。她選擇珀爾伴隨她去醫院,而不是她以往的小姐妹,便是因為她覺得,珀爾不會隨便評判別人。當然,去醫院的時候,萊克西高傲自私地用了珀爾的名字,她的理由是不能被母親發現。
當從醫院出來,珀爾帶萊克西回自己的家。萊克西十分擔心米婭知道這件事怎么辦,珀爾說:她可以為你保密。米婭像母親一樣安慰照顧了萊克西,她甚至周到地提前幫她在學校請了假。萊克西問米婭,覺得自己做錯了嗎?米婭說,沒有人希望能夠遇到這種事。
其實,當珀爾說米婭可以保密的時候,萊克西便悲傷地哭起來。遭遇這樣的事情,她只是一個手足無措的年輕人,她渴望一個支柱來拯救不斷崩壞的內心,來重建面對未來的勇氣。她本該去自己母親的懷抱去尋求意見,尋求安慰,但是她知道,理查德森太太絕對不能接受她的出格。
怎么去判斷一個人是真正的親切和豁達?不是聽他嘴上說的種種處事原則。而是有人違背了他的處事原則之后他的態度。無疑,理查德森太太的態度是屬于群體的,作為在西克爾高地生活的后裔,生活的有秩序的,有秩序才有未來,才能得到尊重,已經成了她的原則。作為一個中產階級,她經常做公益,她言語和態度上對那些生活不如她的人充滿同情,但是這本質上是因為她確信自己不會落入和這些人一樣的境地。她的生活和價值觀中充滿規則,以至于已經難以去接受一個人剝去外在之后的本身模樣,她只能看到規則本身。
在一些心理學的理論中,母嬰關系至關重要。因為母親對嬰兒的回應,是嬰兒判斷自己是否能夠存活的信號。很多時候,母親便是孩子的生存法則。理查德森太太也只是回歸了她的母親所期望她回歸的路而已。但總有不愿意回歸母親的生活方式的人。
比如理查德森家小女兒伊奇,伊奇在兄弟姐妹總是一個怪人。她討厭按照規則辦事,她按照自己的內心說話做事,從來不給其他的人留面子。當母親和兄弟姐妹們越譏諷她,她行事就越乖張。遇見米婭母女,伊奇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對伊奇來說,她驚奇地發現,這世界上原來是有人不是像自己的母親,自己的親人和鄰居一樣是活在框架中的。
理查德森家的兩個兒子如是,他們都像母親一樣活得光鮮明亮。但是穆迪卻因為珀爾拒絕了他的愛慕,投入哥哥崔普的懷抱而憤怒。崔普內心深處也在惶惶不安,他不知道珀爾喜歡自己什么,他害怕有一天珀爾發現自己看錯了人而離開他。
珀爾第一次見到理查德森家的孩子們時,覺得他們都閃爍著自信光芒。但是作者最后卻抽絲剝繭地告訴我們,這些在框架下生長的孩子,光鮮的背后是憤世嫉俗、自私、自卑還有更多的迷茫。理查德森太太對“真正自我的妥協”同樣延續在了孩子們身上。但是伍綺詩明顯要告訴我們是,我們應該打破藩籬,去追尋內心真正渴望的東西。所以她讓伊奇點了一把火,燒掉了家中的大房子,也燒掉了這個夏天發生的故事,仿佛讓一切都有了重建的機會。
也許,每個人都有給現在的生活放一把火的沖動,希望能夠熔煉過去,在灰燼之上重新建立人生。但是我們不能忘記的是,每一個當下的我們,都是借由過去而生,是過去一個又一個或大或小的選擇,成就了現在的我們。
米婭和理查德森太太,誰的生活更好,其實也并沒有標準答案。大部分的我們不會安于米婭顛沛的生活,而想要理查德森太太的光鮮;但我們也時時刻刻想要釋放內心的自由,不管不顧地按意愿去生活。換句話說,我們從來都是在“恣睢”和“規矩”中搖擺。當真正面對抉擇的時候,那些能夠被放棄的,能夠被一把火燒掉的,往往是無關緊要的。
有一句詩歌是:你不喜歡的每一天,都不是你的。只有在自己喜歡的生活上,才能生長出最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