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人生的旅途中,十幾歲時,說要好好讀書,才能上好大學,于是我們放下興趣奔上讀書路.二十幾歲時,說該成家了,便放下了闖蕩世界的想法,奔上了相親路.三十不到,說該有孩子了,要不家庭是不完整的.知道某一天會突然問起,做這些都是為什么?說你說過“該做什么的人”八成會說你傻了,或者言之鑿鑿的說:這就是人生嘛!而說這些的人是誰呢?有父母,老師,朋友,傳統,專家等等,可惜唯獨是不會有自己的.可是為什么自己從來沒說過呢?一是圖方便,別人都安排好了,自己只用按著吩咐去做.二是責任都是別人的,最后出了問題都會說是別人叫我這么做的.三是不敢活出自己,因為按社會群體的傳統做事,便不會被稱為異類,有在大集體中的安全感.但漸漸沒有特征的個體,要么形成平庸的群體,或者隨時被替代,失去存在感.
? ? ? ? ?每一個“自我”都必須用過去的表現來展示,這是外人眼里看到的.而自己想成為的人,想過上的生活,才是內心的“自我”,這個“自我”可能永遠達不到,但它的精髓在于擁有了目標,且在不停的為之改變.
? ? ? ? ?“我”的存在是因為有一段人生,而人生的基本狀態是存活,但關鍵是生活.生存的本質只要人能夠吃飽,喝足,有地方睡.在這一點上人和動物沒有本質區別.而生活呢?一般的狀態我覺得不愁吃,不愁喝,能夠安居,而能做的其他事都能表線為有生活.生活的狀態大致為娛樂,事業,婚姻,學習,交際.每一類在生活中都有交織.很多人活不出自我,都是在生活上聽之任之.而不在這些方面表線出自我追求的原因.讓一切先從個體的自我出發,去尋找生活的本質.
? ? ? ? ? 婚姻,其實只是感情歸宿的一個方向,婚姻大多數時代表不了感情.婚姻作為傳統遺留下來.首先是鞏固情侶關系.其次是更好的繁衍.再是成家.而情侶的誕生是因為愛情.愛情的出現,第一種是感覺上的,如氣質,外貌,這些往往是短時間產生的.第二種是理性的,比如有相同的價值觀,共同的追求.彼此欣賞所產生的愛慕.從本質上看,愛情的存在都不需要婚姻來鞏固.所以愛情與婚姻根本上沒有什么關系,便不存在傳統的觀念一,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倒確實冤枉了婚姻,是愛情沒有了方向而硬要走進婚姻的結果.婚姻的存在只是能從法律上更好維系雙方的責任與義務.繁衍后代在曾經視為家族的延續,為家族壯大貢獻了力量,地位則會提升,帶來榮譽感.而現代人越獨立,便會發現這種繁衍觀念的原始意義對個人是何等無聊.繁衍是動物的本能,但做為人類,把單純的繁衍上升到養育,變成對生命的贍養,教育讓小生命最終成長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養育中獲得個人的自我成長,快樂,幸福感才是本質所在.三成家,我想只是因為傳統家的成分包含了婚姻而已.
? ? ? ? ? 娛樂是唯一確定了溫飽后,才會有的生活狀態.其實就是休息與尋開心.這種狀態從身體與心理上,都不至于讓人疲憊,讓人處于放松的狀態,不用承擔任何責任,損失較小的時間成本,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現在的娛樂方式,雖不需要付出什么責任,但精神狀態的波動與時間的損失,已經和開心的程度不成比例.更像成為了工作,卻沒有收入.
? ? ? ? ?事業與學習,相輔相成,它們最初都為解決生存問題,而生活狀態就是一份成就感與滿足感,這些都是人的需求,比較符合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
? ? ? ? ?人生上反映的本質是心理需求,事物上則要復雜的多,需要分析各類因素才能了解本質.只關注問題的表面現象,給出的行動也常常只能治標不治本,積累的問題也永遠得不到根治,而通往本質上,也有太多的迷霧需要去除,才能一識爐山真面目,或者僅僅是看到了久違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