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比喻,可以看作這么一個過程:
系統(tǒng)A具有一簇屬性{P_i},系統(tǒng)B具有一簇屬性{Q_i},然后我們發(fā)現(xiàn)A的屬性子簇{P_a}與B的屬性子簇{Q_b}中一一對應(yīng)的元素的相似性超過了某個特定的閥值Z,從而我們可以在每個對應(yīng)所屬的概念范疇W_i上建立比喻映射M_i。
? 當(dāng)然,實際運用比喻的時候一般是反過來做的:
我想在某個概念范疇W上建立從A到B的比喻M,于是我就去尋找在所論述范圍A的屬性簇{P_i}和B的屬性簇{Q_j}中隸屬于概念范疇W且相似形超過閥值Z的一組抽出來,這個比喻映射就完成了。
說得再簡單一點,就是在兩個系統(tǒng)在所要討論的概念范圍里找出相似性,并以相似形為基礎(chǔ)建立比喻。
打個比方說——這句話本身也屬于上述行為——下面的例子就是一個比喻:
這個杯子長得和足球一樣。
這是建立在杯子的形狀和足球的形狀上的,所屬的概念領(lǐng)域由“長”這個字給出,而相似形就是它們都是球形,于是比喻建立成立。
下面的例子就不是好例子:
這跟香蕉長得就像超人的斗篷。
這句話我真看不出哪里有共同點了。。。如果一根香蕉真能長成這樣,這也太奇葩了。。。
我們?yōu)楹涡枰扔鳎?/p>
因為人類的語言是模糊的,而且是非常模糊的,對此的論述可以參考《討論一下討論》或者《論意義的整體-個體二元性、范式及其轉(zhuǎn)移以及意義的無意義》。
簡單說來,人的思維可以看作是實數(shù),而語言就是自然數(shù),那顯然不可能在每個想法和每一句話之間建立精確的意義映射——不可枚舉無窮到可枚舉無窮是不存在一一映射的,這就如同“不可定義數(shù)”的存在一樣顯而易見(與之相關(guān)的讓我想到了塔斯基不可定義定理……腦洞太大真不好……)。
因此,當(dāng)我說出一句話的時候,我所意圖表達的意思,和這句話所真實表達的意思,這兩者之間并不是一一匹配的,而是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所以,我認(rèn)為語言就是一種馬賽克。
這也就導(dǎo)致了這么一個現(xiàn)象,那就是即便我和你想表達的意思是完全一樣的(這點只是理論上說說而已,實際上不可能),我們最終說出來的話也會是不同的——因為這種馬賽克的打法有很多,而不同人基于不同的知識經(jīng)驗體系結(jié)構(gòu),所得到的模糊化方案也是不同的——因此,你拿的馬賽克柵格和我拿的馬賽克柵格是不一樣的。
這還導(dǎo)致了一個必然的結(jié)果,那就是我想了一個想法,說出來,然后你聽到并理解,你所理解的和我所想的基本上總是有差異的——原本就已經(jīng)是馬賽克化了,現(xiàn)在你我還拿著不同的柵格,這圖像能看上去一樣么?
此時,比喻就登場了。
比喻可以在抽象的概念和具象的客觀實體之間建立聯(lián)系,從而將“我的想法->我的語言”這一層的模糊化給有效地降到最低。
事實上,我們可以建立多重比喻,將系統(tǒng)B1、B2、B3...都和A在相同的概念領(lǐng)域建立比喻映射,從而將上述模糊性降到最低。
這就是我們?yōu)槭裁匆帽扔鳎瑸槭裁匆獢[事實講道理。
當(dāng)然,這里完全不談?wù)摷兾膶W(xué)性和美學(xué)性的比喻,只談?wù)摗坝懻摗敝械谋扔魇鞘裁辞闆r。
上面所說的,都是比喻的合理性的根源,但本文主要是想說比喻的不合理性——合理性不是已經(jīng)被丟溝里了么?
在老撒的《中國文人弱智現(xiàn)象面面觀》中就提到了一系列例子,其中第一條就是“非法比喻”。
這其實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很常用,比如這句:
文化就像我們的呼吸,我們呼吸了千萬年,我們還將呼吸千萬年,所以我們的文化不會衰落。
這句話尼瑪有什么邏輯可言???恐龍還千萬年呢,不還是消失了,你跟我說千萬年如呼吸所以不消失???
學(xué)過GRE的人都知道,里面小作文的一個鍛煉項目就是眼疾手快地找出所有這種亂七八糟胡來的比喻——而這些比喻在我們?nèi)粘I畹母魃珡V告里隨處可見,比如這個(當(dāng)然,這類聯(lián)系包括半不局限于比喻):
某明星用了某洗發(fā)水,頭發(fā)烏黑亮麗,所以,你也要用!
這尼瑪有個毛聯(lián)系啊。。。
基本上,所有這些亂七八糟的“比喻”(當(dāng)然,并不總是在國內(nèi)才能看到,GRE里的搞笑比喻都出自美國自己人之手)的目的都不是以相似性為前提建立連接,而是通過比喻來強化論述(注意,不是論證)自己的觀點——至于這么做的合理性,讓我們還是把它留在溝里吧。
這點在罵人的時候非常明顯:
你長得就像畢加索的抽象化,腦子完全進化到了岔路上,你媽生你的時候是不是把嬰兒扔了把胎盤養(yǎng)大了?你能活著真是人類保護動物的最佳證明,也是進化并不總是前進的最好例證。
上面這句完全是用比喻來罵人,和事實無任何關(guān)系。
我們也經(jīng)常會用舉例子的方式,通過舉出大量名人的事跡來論證自己的觀點——無論這個事跡是真是假,關(guān)鍵是有名啊。在我們使用比喻的時候也會如此——我們通過一些眾所周知的事情,或者一些名人軼事,通過比喻來論述自己的行為或者想法是多么地高大上——但究竟事實如何,那是另一個問題。
這就是從比喻的合理性所引申而來的比喻的功用,而后又在功利性的使用下產(chǎn)生了比喻的不合理性——其合理性終于義無反顧地被扔進溝里。
所以,下次如果看到有人使用比喻,而且還是大量使用比喻的時候,千萬先別就跟著他的思路走了——他可能正在誆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