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

跟大家聊一個資治通鑒里面秦紀里婦孺皆知的故事:荊軻刺秦

故事背景

前228年,強大的秦國大殺四方,俘虜韓王,南伐楚,北伐趙,一旦趙國破滅,弱小燕國便是下一個必然被滅的國家。此時燕國太子丹意識到了此危局,即開始努力群求破局之法。他曾問計于自己的老師鞠武,鞠武提出聯合聯系西、南、北三個方向的三晉、齊、楚、匈奴一起對抗秦國。太子丹回復:這個方法太久了,等不及見效我們就要被滅團了。

太子丹的破秦之法

太子丹的想法是擒賊先擒王。又有魯國人曹沫劫持齊桓公逼其歸還占領的魯國土地這個先例在,他更堅定了自己的想法。

樊於期荊軻入隊

于是太子丹厚禮拉兩個重要的人物入隊:伐趙失敗畏罪逃往燕國的秦國的將軍樊於期,好讀書擊劍名聲在外的衛人荊軻。此過程,我們見太子丹籠絡人心的方法:樊於期是秦國懸賞捉拿的重犯,太子丹不顧群臣反對,冒著跟秦國積怨更深而被攻打的風險收留,樊於期有個安身之所而且被太子丹厚待自然是感激不盡。那么反過來看,就算太子丹不收留樊於期,秦國還是一樣要吞并燕國,若太子丹把樊趕走或者殺了他交給秦,真能交好秦國免掉戰亂嗎?不能。所以此事太子丹做的對。而對荊軻,他雖有好名聲,但也是個平頭百姓,太子丹讓他享受皇家的禮遇,高檔住宅好吃好喝的每天去問候這樣伺候著,古人雖重高名,心底里誰不想有個好生活。而荊軻好讀書擊劍博個好名聲為了什么?自然是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綜上,兩個刺秦計劃的關鍵人物搞定了。

樊於期自刎

就這么養著這兩位爺,也有快一年了。這天太子丹得知一個消息,秦將王翦滅趙了,這下太子丹又怕又急,跑過去催荊軻,大哥我說了跟你有一年的刺秦計劃怎么還不實施?。壳G軻老哥也泰然,知道好日子盡了,他自然也不是個騙吃騙喝的江湖浪子。所以他提出兩條:1給我代上樊於期的腦袋,2把燕國督亢的地圖給我代上。我帶著這兩個信物,才能在秦國得到秦王的親自召見,才能完成你的計劃:要么活捉秦王逼他不打燕國,要么殺了他搞亂秦國,趁機諸侯合力破秦。燕太子說我不忍心殺樊將軍啊。于是荊軻自己去找樊於期。荊軻說秦國現在可是滅你九族,巨額賞金要你的腦袋,他們這么對你,你想怎么辦?樊於期說我恨死他們了,你說吧,要我怎么做?荊軻說,要你腦袋!樊於期說,好,給你,馬上就自刎了。

到這里,可是真佩服這個樊於期,就這么相信荊軻?萬一腦袋給他了,他不去報仇,自己白死了,也沒人再會替他報仇了。他是真天真,還是荊軻名聲太好太值得別人信任呢?

刺秦

前227年,備齊了首級和地圖,還帶了個隨從秦舞陽,荊軻這就出發了,太子丹江邊送行也就是最著名的,荊軻說的: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兩句詩大概是太史公自己后加進去的,但是荊軻當時是真抱著一個必死的決心去秦國的嗎?如果是,我們今人實在是佩服古人的視死如歸的勇氣,也或許是在戰亂中朝不保夕的人都有的對死的麻木,更或許是士為知己者死的高義,荊軻就這么去秦國了,也接到了秦王接見,也圖窮匕首現了。這匕首《通鑒》里原文是:使工匠以藥淬之,以人試,血濡縷。這把劇毒匕首可是見血封喉的,荊軻就拿這匕首左手抓著秦王的袖子,右手去刺秦王,結果秦王躲開了,然后秦王拽裂了袖子,奔朝堂上的柱子后面就跑,當時秦朝禮法不許帶兵器上朝,殿上的人都是手無寸鐵的跟荊軻搏斗,把荊軻按住了。秦王背上有把寶劍,當時秦王嚇得忘了這回事,別人提醒,他抽劍把荊軻左腿砍斷了,荊軻廢了,就把匕首擲向秦王,結果呢,又被柱子擋住了,這柱子真是神助攻。荊軻看大勢已去,沖秦王大喊,我之所以行刺沒成,就是我想活捉你,完成太子丹逼你停戰的計劃。好嘛,老兄臨死把自己幕后黑手和盤托出。秦王大怒將其分尸,派王翦帶重兵打敗燕國,后來逃到遼東的燕王喜獻太子丹首級求和秦國停戰,最終還是逃不了燕國被滅的命運。

我們來復盤一下:其一,荊軻好擊劍應該武藝不錯,但是秦王在猝不及防的情況下還是躲開了,是不是荊軻老兄在太子丹府上好吃好喝沒訓練長胖了沒有靈活度了呢?既然是行刺,有沒有模擬訓練過呢,保證一擊必成?這個書中沒有交代。其二,當時荊軻堂上以一敵多,對自己有沒有明確的判斷,自己是活捉不了秦王的,那為什么不選保守的目標殺秦王,而是選很難完成的活捉秦王作為目標呢?而看文中描述荊軻動作,是刺,不是挾持,而且淬毒匕首扎到身上就會死。所以,荊軻最后說的那句話,是個美麗的掩飾自己失敗的托辭,而且這老兄還不打自招供出幕后主使。(雖然不說秦王也會查到),但確實縱觀整個過程,古人還是很勇敢很高義很天真。

淺析

縱觀整個故事,太子丹選擇擒王之策而不選聯合抗秦的策略沒有錯誤,其力排眾議籠絡兩位豪士的手法也卓效,但是確實有賭徒思維的嫌疑,不顧他這些行為給燕國人民帶來的風險比秦國本就可能攻打燕國的風險來的更快。最后是燕王喜斬太子丹,而不是太子丹主動獻出首級,也是值得相信了,因為太子丹心里有家沒國。樊於期戰敗懼懲罰而叛逃燕國,最后為了報家仇而信任荊軻交首級于他,也算是條漢子。荊軻承擔太子重托,好友首級之重,坦然入秦刺王,是真的猛士。雖失敗卻也實在是佩服之至,只是如果他能再動些腦子,或許有成功的可能。秦王是個老油條,反應機敏,逃跑有術,圍著柱子跑,兩次都是被柱子救命,足見其梟雄風度。誠然這些人都不是秦王對手,歷史的車輪還是偏向秦王,所謂時也運也不是幸運女神的偏向,其實還是有真本事的人才能抓的住。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