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轉載于搜狗測試
在我們的生活中,復選框似乎隨處可見,餐館菜單的佳肴名稱旁邊有,登陸網站賬號時“自動登錄”旁邊有,宣傳冊上的“3個禁止和7個允許”旁邊有,操作系統的設置選項旁邊有,商務人士的待辦事項旁邊有,甚至小區里某一個電梯的尋狗啟示上也有……總之,復選框是一個我們太熟悉的東西。我們每天都在選擇和取消選擇之間生活著。
就是這樣一個熟悉的東西,作為一名測試人員,我們了解的真的夠嗎?從一個簡單而又根本的問題出發,復選框的定義是什么?
維基百科的定義是這樣的:復選框,又叫多選鈕,是圖形用戶界面上的一種控件。它容許用戶在一組選項中任意選擇合適的選項。復選框的外觀一般是一個空白的方洞。而在它的旁邊則通常有一個文字的標簽。它的用途除了描述之外,還可用于選擇該選項:當用戶按下標簽,所應的選擇鈕就會被選上。已選上的選擇鈕一般會在方洞內加上一個選中的符號,如黑色方塊(■)、勾號(√)或叉號(×)。
上圖便是典型的復選框的樣式(圖片來自于對Mac OS X 設置中觸摸板選項的截圖)。觀察其中高亮的一條,我們可以總結出一個復選框包含的基本內容有兩方面:一個可被選擇和取消選擇的方框,一條(或多條)用以描述該復選框功能的標簽。同時,各個復選框之間還有可能存在選擇關聯,比如勾選一個省份的所有城市時會有一個全選的復選框,當取消掉其中一個城市的選擇時,“全選”框會變為部分選擇(下圖所示)。
復選框的測試也從這兩方面出發。
1)選擇框:
a.單個復選框可被選擇;
b.單個復選框可被取消選擇;
c.并存的全部復選框可被選擇;
d.并存的全部復選框可被取消選擇;
e.并存的全部復選框可被部分選擇;
f.并存的全部復選框可被部分取消選擇;
g.存在全選關系的復選框的全部選擇;
h.存在全選關系的復選框的部分選擇;
i.存在全選關系的復選框的全部反選;
j.選擇框的形狀樣式與設計稿一致;
k.選擇框的勾選樣式(方塊、對勾、叉號)與設計稿一致;
l.選擇框的部分勾選樣式(淺色方塊、對勾、叉號)與設計稿一致;
m.選擇框在頁面上顯示時的尺寸與設計稿一致;
n.選擇框與周圍控件的邊距與設計稿一致;
o.選擇框的線條寬度與設計稿一致;
p.選擇框的對齊方式與設計稿一致;
2)標簽
a.標簽文案內容與設計稿一致;
b.標簽文案內容與復選框功能描述一致;
c.標簽文字大小與設計稿一致;
d.標簽文字的長度屏幕范圍內顯示完整;
e.標簽文字超出屏幕范圍的處理;
f.標簽文字的顏色;
g.標簽文字與頁面內控件的距離;
h.標簽文字的對齊方式(水平,垂直);
此外,每一個復選框都對應有相應的生效邏輯,除了外觀和操作上還要注意:
a.復選框被選擇時,功能的生效性;
b.復選框被取消選擇時,功能的生效性;
c.復選框全部/部分選擇時,功能的生效性;
d.復選框全部/部分反選時,功能的生效性。
有時候為了加強可親性和操作便捷,復選框可以對應上一個快捷鍵,使用戶可使用鍵盤上的按鍵來選擇所對應的復選框。一般來說,標簽上的快捷鍵會用下劃線標示,例如“Activate”代表A為快捷鍵。而當快捷鍵沒有在標簽內出現,便會用括號表示,例如“激活(A)”。
復選框的其他形式:
在某些情況,復選框可能以按鈕的形式顯示:按鈕被按下后不會彈回,而是保持按下的狀態,來表示選中;要再按一次才會恢復到凸起狀態,表示取消選中。這時候其基本檢查點與上面的介紹中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