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歐陽修

初識歐陽修,應該是孩提時代,源自同學鉛筆盒上的圖案:一個小男孩拿著蘆葦桿在沙灘上寫字,旁邊站立著一位年長的女人,應該是小孩的母親。圖案的旁邊有四個字“畫荻教子”。對于這個故事的主人公那時也不甚明晰。那個年代,許多感人或勵志的故事都是通過鉛筆盒了解的,如精忠報國,畫蛇添足,掩耳盜鈴等。想想那時的教育也挺有藝術的,愛在無聲處。

上初中時,學習《賣油翁》一文,才對歐陽修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懂得了凡事“熟能生巧”的真諦。初三時,讀《醉翁亭記》,知道他在滁州當太守,號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成了經典名言。近幾年仲夏每至韶山姑姑堆,聽見林間的鳥鳴蟬噪,禁不住就會吟誦起“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雖然初中畢業已三十多年,華發已染霜,但年少時所背的課文仍記憶猶新,還能瑯瑯上口,時常感慨道“讀書還須趁年少”。

近段閑翻宋代詩詞,吟詠抄錄之余,對歐陽修有了較多的了解。歐是北宋初期詩文改革的領袖,“唐宋八大家”里的其他“宋五家”,或多或少都與他有千絲萬縷的關聯:蘇門父子三人都受到他的獎掖,特別是蘇軾和蘇轍;他跟王安石是亦師亦友的關系,初期王在政壇和文壇都受到他的引薦和賞識;曾鞏就更不用說,就是他的真傳弟子。歐陽修以其卓越的識人之明,為北宋及整個中國文學史做了一份突出的貢獻。

關于他和曾鞏、蘇軾之間還有一則耐人尋味的小故事:在一次進士科考中,歐陽修看到一份較好的答卷,文章語言流暢,說理透徹。歐陽修估計是自己學生曾鞏的,這種文風需要鼓勵,但畢竟是“自己人”,不好取第一,就把這份卷子取成第二。結果試卷拆封后,才發現這份卷子的作者是蘇軾。與蘇軾一同被歐陽修錄取的,還有他的弟弟蘇轍。

蘇軾考中進士后,曾給歐陽修寫了一封感謝信。歐陽修稱贊蘇軾文章寫得好,說讀著他的信,“不覺汗出”,感覺自己也該避讓這后生三分。他對蘇軾提攜有加,蘇軾也沒有辜負歐陽修的期許,最終成為繼歐陽修之后的又一位文化巨人。歐陽修晚年,還經常拿出自己年輕時寫的文章來修改。夫人心疼地規勸道:“這么大歲數了,還費這個心。難道還是小孩子,怕先生罵你嗎?”歐陽修笑道:“不怕先生罵,卻怕后生笑。”這種文學史意識和認真的態度,成就了一代文學巨匠。

歐陽修為人耿直,支持范仲淹等的“慶歷新政”,因改革失敗連累被貶到四川宛陵。自古文人墨客被貶難免有憤懣,牢騷滿腹,但歐卻顯得很達觀,有詩為證:

? ? ? ? ? ? ? 戲答元珍

? ? ? ? 春風疑不到天涯,

? ? ? ? 二月山城未見花。

? ? ? ? 殘雪壓枝猶有橘,

? ? ? ? 凍雷驚筍欲抽芽。

? ? ? ? 夜聞歸雁生鄉思,

? ? ? ? 病入新年感物華。

? ? ? ? 曾是洛陽花下客,

? ? ? ? 野芳雖晚不須嗟。

此詩的大意為:春風大概吹不到這個偏僻的小縣城,二月還沒看到花開。被殘雪壓低的枝頭還有凍得通紅的橘子,春雷滾滾使得春筍開始發芽。晚上聽到南方回來的大雁鳴叫,大過年的雖然感冒卻還是忍不住感慨。曾在繁華的洛陽看過天下最美的名花牡丹,這里的野花開得雖晚,卻也無需哀嘆。

《戲答元珍》這首詩表現出歐陽修謫居山鄉的寂寞心情和自解寬慰之意,但他并未因此而喪失自信、而失望,更多地表現了他的抗爭精神,對前途仍然充滿信心。晚年歐陽修曾回憶到,正是因為貶謫,才讓他看到人間的美景。

后來歐陽修還被政敵錢勰攻擊而被貶滁州。被貶的導火索且與“風花雪月”有關,也就是現在美其名曰的“桃色新聞”。相傳歐陽修與“外甥女”張氏有染,但雙方并無血緣關系,是歐陽修的妹夫的前妻所生。張氏嫁給了歐陽修的堂侄,以后又和家中的仆人私通,事情敗露后,此案在開封府審理。在公堂之上張氏竟供出和歐陽修有私情。他的政敵錢勰也借此攻擊他,驚動了仁宗皇帝,“證據”竟然是歐陽修年少輕狂時寫給官妓的一闋詞。

? ? ? ? ? ? ? ? ? ? 望江南

江南柳,葉小未成陰。人為絲輕那忍折,鶯嫌枝嫩不勝吟。留著待春深。

十四五,閑抱琵琶尋。階上簸錢階下走,恁時相見早留心。何況到如今。

一闋《望江南》可謂“鐵證如山”,詞中那些所謂的“曖昧”語言,實在太容易讓政敵牽強附會到歐陽修與張氏的關系,而這種“丑聞”偏偏最容易吸引世人的眼球,歐陽修這一回真是百口莫辯了。

那么,錢勰為何要借此事件,不遺余力的攻擊歐陽修呢?其實,所有的攻訐都只是源于黨爭罷了。在這一年里,范仲淹、杜衍、富弼、韓琦這些新政名臣相繼罷官,而作為范仲淹等人明目張膽的同情者,歐陽修就算沒有這一起風月案,也自然會被安上其他的罪名。還有一說是歐陽修在編撰《新唐書》時,對吳越王錢氏不敬,遂讓其后人錢勰不滿,伺機報復。其實這也是謠傳,對歐陽修、梅堯臣有知遇之恩的就是吳越王的兒子錢惟演,他們曾在一塊唱和作答。最終仁宗皇帝以“查無實據”而不了了之,將歐陽修逐出了朝廷。就這樣,一首《望江南》,一次“莫須有”,歐陽修被外放到安徽滁州。

到了滁州,他施行寬簡、愛民的政策。不到一年,州府的事務治理得井井有條,政通民和。閑暇時,歐陽修便與當地百姓游山玩水,與民同樂,流傳千古的文章《醉翁亭記》就由此誕生。

歐陽修一生詩文可謂著作等身,他自己最為得意的作品是《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原詩如下:

胡人以鞍馬為家,射獵為俗。

泉甘草美無常處,鳥驚獸駭爭馳逐。

誰將漢女嫁胡兒,風沙無情貌如玉。

身行不遇中國人,馬上自作思歸曲。

推手為琵卻手琶,胡人共聽亦咨嗟。

玉顏流落死天涯,琵琶卻傳來漢家。

漢宮爭按新聲譜,遺恨已深聲更苦。

纖纖女手生洞房,學得琵琶不下堂。

不識黃云出塞路,豈知此聲能斷腸!


漢宮有佳人,天子初未識。

一朝隨漢使,遠嫁單于國。

絕色天下無,一失難再得。

雖能殺畫工,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

漢計誠已拙,女色難自夸。

明妃去時淚,灑向枝上花。

狂風日暮起,飄泊落誰家。

紅顏勝人多薄命,莫怨東風當自嗟。

葉夢得在《石林詩話》引其子歐陽棐語云:“先公(歐陽修)平生未嘗夸大所為文,一日被酒,語棐曰:‘吾詩《廬山高》,今人莫能為,惟李太白能之;《明妃曲》后篇,太白不能為,惟杜子美能之;至于前篇,則子美亦不能為,惟吾能之也’……”這番話是葉夢得在張子厚家間接了解到的,得知歐陽修曾經有過如此這般的一段醉后自鳴得意之言,似乎有些不太相信,就親自找到歐陽修的兒子歐陽棐進行核對,由此看來他這一記載十分真實可信。說李、杜不能為,語太矜夸,歐陽修似不會如此說,但其為歐得意之作,則是事實。

在創作這首和詩以前,歐陽修已不止一次地向北宋朝廷薦舉過王安石才可大用,而他自己則因有志于改革弊政在仕途上屢遭挫折。積貧積弱的國勢,因循茍且的政治局面,遼和西夏的嚴重威脅,使他的內心一直不得平靜。這首《再和明妃曲》 自是這種心情的一種曲折的抒發。

偉大作家曹雪芹在《紅樓夢》第六十四回中曾借薛寶釵之口發表過這樣的評論:“做詩不論何題,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隨人腳蹤走去,縱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義,究竟算不得好詩。即如前人所詠昭君之詩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延壽的,又有譏漢帝不能使畫工圖貌賢臣而畫美人的,紛紛不一。后來王荊公復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永叔有‘耳目所見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二詩俱能各出己見,不與人同。”歐的和詩命意新穎,別開生面,不與人同,卻能委婉含蓄地表達出自己的憂國之心,足以引起讀者的共鳴而爭勝王安石的原作,這或者就是歐陽修為這首《再和明妃曲》 自得自豪的原因吧。

歐陽修才情富贍,詩、詞、賦、古文俱佳。可惜的是婚姻生活不太如意,五年三娶。25歲時,先與翰林學士胥偃之女婚配,但胥氏命短,剛生下一子,便染病不起,竟而西去,年僅十七。28歲繼娶集賢院學士、諫議大夫楊大雅之女,亦命短,十八歲就去世。鰥居兩年后,歐陽修再娶了薛氏,生有四子,相伴終老。

如今人們愛慕歐陽修,不僅僅是他的詩詞的文字之美,還在于文章背后他那種遭遇挫折而不頹喪,身處低谷而保持振作,正直、坦蕩又磊落的人格魅力,正是這種精神的力量使得文章光耀千古。

醉翁雖長眠,經典詠流傳!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