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臺灣“中國電子報”上有篇文章,揭露了窮人家孩子抱怨父母的言論,看似受到許多年輕人的共鳴。
圖片發自簡書App
這些抱怨的言論,對于身為父母的人而言,道理是有一些的:沒有能力撫養,就不要生那么多小孩。但是對于孩子,已經生下來的窮人家孩子,這些抱怨言論就沒有建設性了。
其實,對于家里的經濟問題,窮人家的孩子不是完全沒有機會的。家里的經濟問題,可以創造性地一次一點地慢慢解決問題,而不是抱怨父母不給力。比如說,我們都知道富人不都一定是高學歷者,沒有讀大學也不意味著不能成功。所以,如果我們是窮人的孩子,我們甚至可以往技職方向去學習,并在過程中對家里的所有經濟支出透過商討溝通,最大程度撙節開支,并對身邊環境需求的觀察,去做家庭代工或小攤生意。會不會影響學習?如果時間控制得好,家里人員調度得好,影響其實會降的很低。
沒有讀大學真的沒關系嗎?筆者本身就是職高(且讀職高的三年是半工半讀的),大專,碩士這條路讀下來的,讀碩士時甚至已經三十幾歲,已經結婚生子。筆者想說的是,身為窮人家的孩子,真的就那么苦,要把所有苦難怪罪到父母?還是,身為窮人家孩子的你,卻處處要與明明不是同一條起跑線上而來的身邊的人來比較呢?
身為窮人家孩子的我們,對于可以掌控或影響的事情我們可以全力以赴,對于不能掌控或影響的事情,我們則來也可以從容和笑容來面對。我們沒辦法做富二代,但卻有機會做富一代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