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說了一個想象:隨著年齡的增長,男人會越來越自信,而女人卻會越來越焦慮!隨著年齡的增長,女人會逐漸放低自己的擇偶標準!
真的是這樣嗎?
昨晚一位同學結婚了,大概半年前還憂傷的找我聊天,害怕大齡找不到對象的她,如今也邁入了婚姻殿堂。還記得前不久悄悄問過她:你真的喜歡他嗎?你喜歡他什么? 不知為何,當時我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她說的“合適”兩字身上,聽完倒有點失落的感覺。對于我而言,“合適”有點投降和妥協的味道!
別人給介紹相親對象時,總是會附和上一些物質條件,“嗯,這個男孩子有房有車,在XX單位有穩定的工作......”在這個年代,似乎優良的物質條件成了所有女孩可以談婚論嫁的籌碼,以及挑三揀四的理由。
哈哈,不談物質談什么,沒有物質的豐富,感情算個屁??晌矣X得婚姻也一定要建立在對等的感情上,只有物質的婚姻,它也只能是個屁。
所以,拋開物質條件的話,你們的擇偶標準是什么樣的呢?
這么多年來,自己似乎對那些積極向上,做事有魄力異性更感興趣,如果對方懦弱不自信,或者價值觀墮落,無論多久的戀愛,最終就會無疾而終;但是自己也經常會被電影中那些木訥不言,默默付出的男性形象所感動。這兩者間感覺就是個矛盾體的存在。
心理學上說,
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個理想異性的模型?,F實異性,主要來自于我們的異性父母或者重要的異性撫養者。理想異性,則源自缺失和幻想。假若在生活中,那個重要的異性——異性的父母或者其他總要的異性撫養者——讓我們不滿,那我們必會勾勒一個理想異性的模型。
在現實生活中,老爸確實不能滿足我心目中那個勇敢有魄力的理想父親的形象,于是乎,把希望投射到對象上,以期待找到這樣的人!可是即使一開始找到了符合這樣標準的人,隨著接觸,就會發現其實對方并不是完全符合標準的人。
精神分析說“愛情就是自戀加投射,愛別人都是在愛自己的影子 ”
擇偶標準反應了一部分缺失的自我,因為我自己本身不具備這樣的品質,所以希望嫁接到對方上,如果對方達不到自己設定的要求,就會產生矛盾。隨著對自己的認識的加深和自身能力的增強,越來越喜歡現在的自己——自信而略有主見。這種希望在對方身上找到的感覺一旦能實現自給,似乎對擇偶的標準就少了以前的苛刻。其實尋找愛情就是在尋找自己,當自己變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自己能給自己安全感了,就能坦然接受純粹的愛情了。
用朋友的一句話說,如果自己能賺錢了,就不會看重對方的房子車子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