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05 首發于公號:思想的隧道
1
兩個女兒搶玩具,互不相讓,最后起了沖突,老大打了老二一巴掌,行兇的和挨打的哭成一團。
奶奶趕緊過去拉架,對老大埋怨了一句:“你這個孩子真不懂事!”意思是當老大的應該讓著妹妹。奶奶可能沒意識到,這里她犯了一個大多數家長教育孩子時都容易犯的錯誤。
批評,應該對事不對人。
我們可以對孩子說,你的這個行為不對,如果你這樣做了,會有什么不好的后果;碰到這種情況,你以后應該怎么做等等。下次描述孩子的時候,不再用“你真……”,“她很……”這種句式,改用“在……情況下他傾向……”這個句式,就是對事不對人。當然在這個問題里,家長首先要改變的是自己的認知,不說“孩子很不懂事”,可以改說“在遇到困難的情況下孩子容易哭鬧”。
象奶奶這樣,沒有說你的這個行為不好,而是說你這個人不懂事。這樣就為孩子貼上了標簽。
批評一個人很“內(外)向”、“脾氣不好”、“急躁”、“淘氣”……是在對人貼標簽。
反過來,用那些看似好的詞,夸獎一個人“漂亮”、“聰明”、“機靈”……同樣也是在貼標簽。
假如孩子以后想克服自己的弱點或增強自己的優點時,會想到,大人說我這個人就這樣子。那他們很可能就不再尋求改善了。
進一步,他們記下了自己身上的種種標簽,碰到問題就換上不同的標簽,漸漸就會失去自我反省的能力。
2
反省能力,按現在流行的說法也叫“元認知”能力。其實就是要以一個第三人稱的視角,旁觀自己,檢視自己的思想和行為。
有反省能力的人,他們會時刻關注自己的不足,并尋求改善。他們不介意你提出批評,甚至多數情況下,你提出批評前他已經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了。
沒有反省能力的人,你給他指出問題,他的第一反應不是反思,而是反抗?!拔夷挠绣e啊?是你不了解情況!”他們即使撞了南墻也不知道回頭,撞墻的時候,他們總是認為那是墻的錯。他們不相信學習、不相信通過踐行所習得的原則能改變自身的能力,不相信我們可以“拆掉思維里的墻”,更不相信除了撞墻我們還有很多更好的選擇。
他們眼中的一切都是“靜止”的。
3
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看人和問題,就是不給人和事貼標簽。
在比特幣、區塊鏈、ICO剛火的時候,有人會說,哎呀,我早就聽說了這東西,可惜沒有投,要不我也早財富自由了……
在央行等七部委發通知防范ICO代幣發行風險的時候,還是這些人,他們說,看看,我早就說了吧,什么比特幣、區塊鏈,什么李笑來、薛蠻子……都是騙人的,搞龐氏騙局的,國家出手了吧?讓你通向財富自由,該通向提籃橋監獄了吧?
無論說是暴富的機會,還是說騙人的把戲,都是貼標簽。很容易。
這些人可能連這些東西的概念都沒搞清楚,無論好壞都直接用標簽“啪”一貼了事。如果發現貼錯了,大不了換個重新貼上就行了。大多數人認為貼標簽省事省力,更重要的是他們認為費勁分析個問題假如分析錯了,會被人打臉。貼標簽多好啊。
可他們不知道,被打臉正好說明你在進步。那些名人的個例不提,就說我們人類對地球的認識就是一個不斷被打臉的過程,先是“地是方的”,接著發現其實它是個球體;接著是地心說,然后又日心說,最后發現連銀河系也不是宇宙的中心……
試想,在未來有類似的機遇時,那些害怕打臉的人們會抓住機會從中獲益嗎?很難,因為他們無法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他們看到的世界,非對即錯、非黑即白,沒有其他顏色。他們看到的要么是坦途、 要么就是陷阱。
而真實的世界是五彩繽紛的,是坦途與溝壑同在的。我們古人畫的太極圖,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陰陽還能轉換,說的是同一個意思 。
即便面對同樣的溝壑,有些人看來不過是個小坑,一下就邁過去了,而對另一些人來說,那是無法逾越的天塹。
為什么說有的人“25歲已經死了,到80歲才埋”、“為了編制,寧愿去掃大街”,是因為他們眼中追求的“坦途”,實際上是真正的“陷阱”。
4
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
同樣,你也永遠無法“叫醒”一個沒有反省能力的人。
無論教育子女,還是對待他人,都不去貼標簽;
無論是去投資,還是解決其他問題,都多反省自己,多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