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四年,讀哪些書讓你顯得有思想

最近有很多讀者在后臺問我平時都讀些什么書,讀什么書才能讓人感覺自己比較有思想。所以我決定寫一篇這樣的書單,總結一下,除了暢銷書,大學四年還有必要啃哪些書,哪些書又會讓自己顯得比較有思想。

一、當代中國紀實

在我看來,當代中國紀實的作品是必讀的。

人生是條單行道,你出生在這樣的社會階層,不知道上層人、底層人過著怎樣的生活。你做了會計,不知道律師是怎樣生活的,你在國企朝九晚五,不知道創(chuàng)業(yè)者過著怎樣的生活。

當代中國紀實類的書,能讓你從宏觀的角度審視變遷中的中國,發(fā)現(xiàn)原來還有這么多種生活方式,原來自己現(xiàn)在的狀態(tài)不是所有人都在經(jīng)歷的,他們可能有完全不同的人生。

從宏觀上看中國的變遷,你會覺得現(xiàn)在的很多現(xiàn)象都是正常的,比起幾十年來的野蠻生長,自己經(jīng)歷的都算不了什么。

當代中國紀實類的書,我推薦三本。

《尋路中國》


第一本是美國作家彼得海斯勒的書——《尋路中國》

彼得從20世紀末來到中國四川,在那里為學生講課開始,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在他探尋中國的十余年光陰中,他開著車,從北京到甘肅,從四川到浙江。

從他的描述中,你能感受到一個來自西方文明的人看到中國現(xiàn)代一些難以想象的落后的時候產生出的巨大的震驚。

這本書最難得的地方就是他把這種震驚原原本本地記錄下來,不帶任何感情,他就好像你的一雙眼睛,帶你穿越回20世紀末,21世紀頭幾年的中國,看看那個年代是什么樣的。

《江城》

第二本書是《尋路中國》的姊妹篇——《江城》

按照寫作順序來說,《江城》是要比《尋路中國》更早的,它寫于中國四川的一個小地方——涪陵。

讀一個外國人寫的中國紀實類書籍,最大的好處就是他能帶你進入一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中,從一個局外人的角度看中國。你會發(fā)現(xiàn),原來很多自己習以為常的東西,在外來文明看來是那么唐突。

這也就是中華文明幾千年來淵源流傳的原因。

《看見》

很多人讀過這本書。

這本書火起來的時候我還在上高中,沒時間讀。大學想多讀點書,但因為這本書是暢銷書,我就一直沒買。后來看到各大網(wǎng)站的排行榜推薦榜上都有這本書,就決定還是買一本看看這個叫柴靜的記者到底有什么本事,能寫出什么樣的書。

讀完之后,我對暢銷書的看法有所改變。我的評價是這本書值得上排行榜,值得一買。

《看見》記錄了很多當代中國的社會問題——家暴、同性戀、嫖娼等等。不同于海斯勒的記述式寫法,柴靜在書中添加了很多自己對這些現(xiàn)象的理解。

《看見》暢銷的另一個原因是語言。

柴靜對語言的掌控真的高人一籌,很多金句讓你感覺非常通透,說出了你多年以來說不出的話。

【當代中國紀實】

推薦理由:從宏觀的角度理解中國,會讓你豁然開朗。

二、社會學

這類書我是最近在注意到的。

百度百科對社會學的定義是【社會學是一門研究社會事實(客觀事實:社會行為、社會結構、社會問題等;主觀事實:人性、社會學心理等)的擁有多重范式的學科?!?/p>

像很多人一樣,我之前多社會學這個詞是敬而遠之的,雖然我并不知道它是什么。但當我翻開社會學的書決定了解一下這個高端名詞是什么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它其實很有意思。

讀了社會學,你會明白有很多東西是不能像理工科那樣嚴密推導的,有很多東西是說不出為什么的。人類社會就是這樣的,這是千百年來約定俗成的東西。研究社會學,就是從宏觀上研究人類的整體行為。

《金錢不能買什么》

這本書的作者是哈佛大學社會管理學講師,邁克爾桑德爾。

主要從道德的角度,和市場思維來了一次正面碰撞,告訴我們,其實有很多領域是不適合市場思維入侵的。

讀社會學的一個好處就是,以后我們在面對一個社會事件的時候,懂得從不同的出發(fā)點看待一個問題。之前我在看到一些熱點新聞的時候,只能應激反應式地做出一些回應。

但現(xiàn)在,我開始懂得從經(jīng)濟學、心理學、社會學等不同的理論角度分析一件事,這讓我變得更加客觀,不免受到人的應激反應的影響。

《公正》

這本書也是桑德爾寫的,而且要比《金錢不能買什么》更好一些。豆瓣評分9.1分。

桑德爾的書讓你想起了一個在這個拜金時代人們羞于提及的詞語——道德。讓我們想起,還有很多事情是不能用簡單的邏輯推理和經(jīng)濟學思維來衡量判斷的,人類幾千年來約定俗成的道德也是不可忽略的一個判斷標準。

當然,這只是社會學的冰山一角,這是一個龐大的分類,不需要皓首窮經(jīng)地研讀,但總應該打開那么一兩本,它會讓你感受到認知水平的升級。

《批判性思維》

這本書多多少少有點學院派了,但確實能讓我們知道,獨立思考的能力有多重要。

在這個自媒體遍地的時代,人人都能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很多大V也開始利用自己的知名度賺錢,他們發(fā)出的聲音也變得不再中立,客觀。

我們需要這樣一種思維,告訴我們,面對信息洪流,怎樣才能形成自己獨立的思維而不被大環(huán)境左右。

這本書不是一本睡前翻兩頁就能讀懂的書,但大學四年,總應該啃兩本難啃的書的,不然怎么對得起這四年時光呢?

【社會學】

推薦理由:從不同的角度看待社會問題,能讓你更理智。

三、談人生

這是一個諱莫如深的話題。

很多人不喜歡談人生,覺得這有大有空,今天晚上千條路玩玩條路,明天還是要該干什么干什么。

其實,越是那些對談人生嗤之以鼻的人,越是不能把握自己人生的。羞于談人生,是因為我們平時消費了太多低質量的“人生文化產品”,那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談人生。一些微信上的熱文,不過是文化生產商為了迎合人性而產出的次品。

文化產品是針對不同偏好人群的集體意淫。

而真正對我們世界觀、人生觀形成有所幫助的書卻被我們忽視了。

《沒有如愿以償?shù)娜松?/b>

楊時旸老師的新作——《沒有如愿以償?shù)娜松?/p>

這本書可以說充滿了大道理,談的都是人生的終極話題。但邏輯嚴密到你無法反駁,愿意坐下來,聽聽過來人跟你談談他眼中的人生是什么樣子的。

在談及為什么中國人總喜歡“隨大波”的時候他這樣說:“中國人有一種‘集體操綜合征’,人們總是習慣于在同一時期做出同一種姿勢,來維系自己脆弱的安全感。”

在說道中國教育讓人們難以認清現(xiàn)實的時候他說:“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一直陷于一種烏托邦式的教育中,未能還魂,始終沒能分清現(xiàn)實和理想世界之間那條微妙的界限。”

楊時旸老師是《中國新聞周刊》的總編,最初知道他是在豆瓣上。被他犀利毒舌卻又無法反駁的言論吸引,買了他的書,又被他灌了一杯濃郁的雞湯。

【談人生】

推薦理由:越是不愿意提及人生話題的,越是無法掌握自己人生的人。

四、進步方法論

經(jīng)常在知乎上看到這樣的提問。

“為什么我這么努力還沒成功”“怎么才能合理地努力?”“為什么高中有很多人非常努力卻還是高考失敗”

進步方法論這類書籍就是回答這樣的問題的。這類書讓你學會系統(tǒng)地學習,如果你能執(zhí)行力足夠強,按照這樣的思維模式、方法論一點一點踐行下去,提升是早晚的事兒。

《把時間當做朋友》

這本《把時間當做朋友》是李笑來老師的作品。李笑來可以說是中國在斜杠青年這條路上走的最遠的人了。

在新東方教英語,寫作,天使投資中國比特幣首付,什么都玩,什么都能玩出名堂。這背后反映出他做事一套獨特的方法論。

比如,李笑來從來不過春節(jié),而在自己覺得累的時候給自己放一個長假,他堅持能用金錢解決的東西就不花時間。字里行間,你能感受到這是一個行動派、實用派的人。沒有雞湯中那些無病呻吟的矯情,他告訴我們,只要這樣做,一定會有長進,前提是你能按部就班地執(zhí)行下去。

《精進:如何做一個厲害的人》

采銅老師新作。

從標題你就能看出來,不寫用不著的全是方法論層面的干貨,按照我的玩法一步一步走,教你如何成為一個厲害的人。教你怎樣把一個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一步步分解開,最后變?yōu)榭赡堋?/p>

我以前也覺得這樣的書沒必要看,覺得做事不也就那么幾種方法嘛。他的方法再高明又能高明到哪里去呢?但看了之后才明白,自己有的時候真的是在做無用功。

【進步方法論】

推薦理由:升級方法論,事半功倍不是夢!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