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李松慰的《一小時外》。一打開,就停不下來。
首先感覺到美的是文字。最近有點不想寫小文,感覺自己遇到了學習寫作的瓶頸。
#######一是很多念頭不知道如何表達,以前得意于自己終于說出來了,現(xiàn)在卻發(fā)現(xiàn),說是說了,別人未必如你所希望的那樣理解,很多時候,甚至是南轅北轍。好像這就不是光練練就可以提高的,需要高人指點,需要自己多讀書借鑒別人。
#######二是文章缺乏邏輯性。邏輯性是從口才訓練感受到的,短短的60秒,我都發(fā)現(xiàn)自己思緒萬千,表達的時候雜亂無章。文章給我無限的空間發(fā)揮,卻仍然是想的很多,說出來的卻太少,很多時候不知所云。思路也是需要訓練的,想到的方法同上。
#######三是文字沒有嚴謹性。一拍腦袋就出來的東西,自己感覺到太缺乏推敲。感覺這一點需要的就是反饋,錘煉。沒有多次的調(diào)整,是很難從實踐層面去提高精確性的。
那么,以上我的問題,從《一小時外》都看到了范本。語言講明準確,道理闡述卻很明白,而且有說服力,一下子抓住人心,也能夠深入人心。所以打算開始我的慢讀,邊讀邊學。
心理治療對至少中、輕度的抑郁癥有良好的療效,但是根據(jù)我國《精神衛(wèi)生法》的規(guī)定,「心理治療」只能在醫(yī)院的設(shè)置中進行,所以你還是要去醫(yī)院。社會上的心理咨詢機構(gòu),包括自稱「心理診所」、「心理醫(yī)生」的那些,其實做的都是心理咨詢,并不適用于抑郁癥的治療。
感冒了,不吃藥,只進行開導,貌似不僅心理學,連各種教派都說,那一定是可以的。真的可以嗎?心理層面,也許沒有了糾結(jié),去掉了病源,但是感冒是身體的問題,有的感冒,真的會要人命的,這時候,你就真的那么篤定,不用吃藥,我跟你聊天就可以了,你敢嗎?這里引出的是心理治療與心理咨詢的不同。其實即便是咨詢,也不是想象中的陪伴和傾聽就可以解除一個人的疾病的,能解除的,都是本來他就沒啥事,只是需要一個人陪陪而已的問題。昨天心咨老師朋友圈說了一句話我覺得很好。
**心理治療,是背后有理論支撐的言談舉止。要做到走一步,想三步,看行為背后的動機,也就是理論的支撐。
所以說,就算是心理咨詢,也不是我想象的憑感覺,有的時候,憑感覺,可能起到的作用就是朋友間的友情支持。如果感覺錯了,還可能把人家引到死胡同呢。
小小嘗試,不求貪多,明天繼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