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過年回家,免不了走親訪友,更免不了喝酒。
說起酒,它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許多詩文里都有關于酒的描寫,不僅能凝聚感情,更多是一種文化的象征。
我們中國飲酒文化更是時代久遠,不光有酒的知識、酒的禮儀、酒的分類、酒的習俗、酒的諺語……真可謂是博大精深。(這里就不再多敘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網上搜索)
有個段子更是把喝酒前和酒后表現的淋漓盡致。
原名:酒
昵稱:蒙圈口服液
外號:滿地晃
主要治療:接風,踐行,辦事,拉關系,扯犢子、興奮,空虛,寂寞,悲傷,憤怒...
適用人群:老少皆宜
服用說明:二十四小時皆可服用,一日一次或多次、每次1~N瓶,喝到斷片為1個療程。
自從喝了這個蒙圈口服液,腰不酸了,腿不疼了,睡眠也好了,一覺睡到下午不是事兒,蒙圈口服液,大品牌,值得信賴。
副作用:哭、鬧、喊、叫、聊閑、吹牛逼,惹事等。都為正常反應!
我也喝酒,愛酒。量雖不大,但也沒至于斷片。當然可能斷片了自己不知道哈。誰愿意說自己喝多了呢?那多跌份。
副作用那就隨了俺爹的基因,愛說。他喝酒多了就是舌頭打卷,眼神渙散,低頭耷拉腦袋,一句話要半天說完,你還不知道他所說的是什么,我不學他的樣子估計也有三十年功力吧!
想來我媽天天說我和弟弟要長心,將來長大了不能隨爹,特別在喝酒這事上我倆都被磨碎了耳朵,結果是我和弟弟都喝酒,他更能喝,真是傷碎了我媽她老人家的心。
其實不是酒的誘惑力大,也不是有癮,其實喝酒喝的是一種感覺。
特別是親朋友好友聚在一起,加上碰到對心情的人,這酒不喝總覺得少點什么,不喝酒就干巴巴坐著,搭不上話,喝起酒來話匣子就開了,熱乎勁兒也就上來了。不喝酒的人一定會對這話嗤之以鼻吧?
三杯兩盞淡酒下肚,就連不認識的人都可以熟絡到像住在對門的幾十年的鄰居。喝起來更是“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再加上有些人特能勸酒,而我屬于那種好勸的。
還有個段子形容內蒙女人喝酒的,我覺得也很貼切有趣。
一位朋友問我:“你知道內蒙女人為什么沒人疼嗎?” 我說:“不知道!” 他說:“不會撒嬌,不會嗲! 女人比男人還能干,人家南方小女人喝了點酒,嬌滴滴梨花帶雨的樣子。 再看看內蒙女人,如果喝了點酒,那是策馬奔騰,就跟土匪下山了似的,要不就跟梁山好漢似的,沒喝酒前她是內蒙的,喝完酒后內蒙是她的!
這個可以曲解成褒貶兩層含義:一是夸內蒙女人豪爽,二是貶低內蒙女人喝酒后彪的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的感覺。
我雖然沒有很彪,但卻也沒閑著。
唱歌(在不在調上不知道),要不話嘮,至于說的是什么呢?人生感悟,大道理,聽著的人什么感受我就不管了,只要聽,我就自說自話上兩三個小時也沒問題,可能這也是一種變相釋放自己。
有人說酒品如人品,這個我不敢茍同,如果說喝酒都上升到人品了,那么完了,那多酒后發生的洋相百出的狀態是不是都暴露了一些人的人品呢?
酒后有愛作的那種人,你說他就人品不行嗎?我有一位表叔,他就是喝酒后和表嬸吵架,家里搞得雞飛狗跳,喝農藥啊,上吊啊,去墳地鬼哭狼嚎啊,他都“演”的淋漓盡致了,但是整個人和清醒狀態是大為不同。
這兩種狀態恰恰說明了人的性格都是雙面性的,有時候展現給別人都是良好的,一旦有那個契機(醉酒),那么他的另一面也會剖析出來,因為此時小腦不受控制,完全是一種釋放狀態下。
可能在清醒狀態下偽裝自己,把美好的一面呈現給外人,這是每個人都希望的。而醉酒狀態下誰還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呢!如果那時還能控制,只能說明沒喝多。
俺家大韓那酒后的事情更是一籮筐,哪天專門寫個集結篇,把他糗事宣揚一下,以報復他每次喝完酒都信誓旦旦的保證,下次還是我行我素的該喝還是喝的錯誤。
這個情況但凡喝酒的人都遇到過,就是喝多了難受的胃里翻江倒海,要死的感覺,心里賭咒發愿都不會再喝了,沒過兩天好了傷疤忘了疼,酒桌上又生龍活虎不在話下的樣子,酒至酣處,更是“春風吹,戰鼓擂,要想喝酒睡怕誰”狀態。
酒文化雖然需要傳承(怎么聽著像是給愛喝酒的人找借口呢),但還是少飲有益,適量吧!
因為喝酒引發的慘劇依然存在,就在今天早上看一則新聞,說有個男人在北京地鐵赤身裸體睡大覺(以為到家了),這個至少就是出點洋相而已,還有酒后凍死在路上的,更有酒后車禍,我弟弟大舅哥醉駕飆車離開人世的,留下妻子和未出世的孩子,真是令人唏噓不已。你說大過年的,誰也不愿意悲劇發生在自己身邊。
酒后出事了,無論是親人還是朋友,大家都后悔莫及,痛心疾首,要是自己誰也不能保證喝多了不會出問題。
喝酒就是一種心情,愛酒可以有,但是千萬別貪杯,喝多了不但傷肝、傷腎、傷胃、傷身體、還會傷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