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9講|稀缺
稀缺是一個基本事實,活在世界上,就必須面對。稀缺有兩個原因:你想要的東西別人也想要;例(在北方生活的人,都能感受到四季雖然分明,但從季節長短來講的話,寒冷氣候時間還是比較長,所以在中國最南端海南房子,東北人購買最多,老了都去那里養老,所以東北人常說,海南房子都被東北人炒起來的,雖然有點夸張,說明大家都想在冬天去避寒。)人的需求在不斷變化,不斷升級;(當人們只有野菜的時候,他們想吃饅頭,有了饅頭,他們還想吃肉,有了肉,還想喝酒。為了吃上一口肉,喝上一口酒,你就得消耗很多饅頭。)
稀缺寬廣含義
有形物質的稀缺(鐵、礦、水、木材…)
無形的資源稀缺(美好的景色、新鮮空氣、同學社交圈子歸屬為信任、一二線城市位置、時空…)
第10講|選擇和歧視
稀缺(東西不夠)—選擇—區別對待—歧視(就是區別對待)
我們永遠不能避免歧視
1資源有限,一塊木材,拿來做鉛筆,就不能拿來蓋房子了;
2時間有限,今晚我去看電影,就不能留在家里看電視了;
3金錢有限,我買了王菲的唱片,就不能買別人的唱片了;
我選擇了我太太,就歧視了世界上其他的女人。
歧視與反歧視
比方說,我們在高考政策中,給予一些少數民族學生相應政策照顧,那么其他一些學生就已經被歧視了。經濟學最基礎的那塊石頭,不是理性人假設,也不是人性自私的假設,而是稀缺這個基本的事實。
稀缺必然導致歧視,我們不應該問要不要歧視,而是要問:應該如何歧視?
既然歧視不可避免,那么討論重點,就轉到了另外兩個問題上:
1)誰有權進行歧視
2)誰來承擔歧視的后果
很多人都喜歡說:“我不贊成結果平等,但我主張機會平等。”這話有意義嗎?
從經濟學角度而言,稀缺是基本事實,凡是稀缺,必然有選擇和區別對待,也就是沒有普世意義的平等,每個人生來就不平等;但另一角度也得主張在普世規則之內,制定機會平等,比如說:國家公務員考試,雖然每個報考職位的人,學習環境和知識儲備程度不一樣,但每個職位的報考資格條件要有一個有限規則,這樣才能實現所謂機會平等。畢竟哲學之人總有一句話掛在嘴邊,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也有很多其他客觀變量因素,否則,這個生態就不存在“優勝劣汰,適者生存”了。最后一點是個人想法。
第11講|凡歧視必得付代價
凡歧視必得付出代價。歧視起源:一是人的偏好;二是信息不對稱;不管哪一個起源,只要歧視所付的代價越高,人們就越會努力去減少不必要的歧視。
對人歧視越多,自己代價越大。經常有人說,東北人怎么樣、南方人怎么樣、北京人怎么樣、上海人怎么樣。這都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視角,這種視角是一種歧視。因為信息不對稱,這樣做比較省事。但以偏概全往往也會付出代價,比方說,從小有個朋友性格孤僻,不愿意以開放心態去和別人交朋友合作,但時過境遷,如今已然大家都而立之年,這期間每個人教育環境和成長經歷發生了很多,我們不能斷然這個人還是位性格孤僻的人,而不愿意與之合作,那樣你將會失去一位曾經有過一段共同感情基礎的好朋友,畢竟維系一段有感情基礎的友誼節省了很多成本,另外兒時玩伴也最真摯。
順著思路繼續思考,我們會明白,歧視造成的后果越嚴重,我們就越積極性減少歧視。如果歧視帶來的后果不嚴重,我們可能就隨隨便便歧視別人。比方說,在大學選班長的時候,我們可能依照我們平日的直覺,隨隨便便就把選票投在了我們認為適合擔任此職同學上了。而大學在選女朋友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比較這位女同學是不是知書達理或貌美如花,又或者是不是我喜歡性格…選班長不滿意,對個人代價不是很大,但選女朋友選不好,個人代價相對會比較高。
當你不需要支付多少代價的時候,你會縱容自己歧視的習慣;當你要付出很高代價的時候,就會節制自己歧視的習慣。
市場競爭讓人心胸寬廣
在生活中,我們可能因為不太喜歡這個人的為人處事風格,我們之間也沒有工作往來,我們可能會慢慢疏遠。在工作之中,即使我們也不太喜歡這個人的為人處事風格,我們也要假裝什么事情沒有發生,畢竟你不做這單生意,其他競爭對手會做,要么然你會饑餓。這是實話。當然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優缺點,都值得我們學習。
并不是每個人生下來都心胸寬廣,人們不歧視別人的心態,是在競爭當中慢慢學習而得的。
第12講|歧視作用和限制歧視
在現實生活中,歧視往往都是有原因的,尤其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經濟下,歧視往往是有效率的。比方說,東南亞華人用儒家思想來進行關系計算,用關系計算作為一種信用評級的辦法。
第一等,直系親屬,;
第二等,大家庭當中的遠親;
第三等,同族同姓;
第四等,同村;
第五等,同方言;
第六等,說其他方言中國人;
第七等,非中國人,包括歐洲人、印度人、馬來西亞人等;
做生意的時候,貸款收取利息不一樣。他們為什么這么做?
歧視行為的效率含義
通過分析告訴我們,中國人生活在馬來西亞,不通當地語言,不懂他們的法律,在那里沒有關系,真發生借錢不還,很難把別人告上法庭。這種距離計算,其實是保護自己的辦法。
這個理論意義,是讓我們脫離黑板經濟學,不能簡單把人理解為單獨的人,沒有文化背景的人;不能把人們做生意的環境,簡單地理解為有或者沒有法律保障。
平權運動,一場反歧視運動
美國十年前次貸危機故事說明,當銀行家實施合理的區別對待的時候,如果政府出于政治上的原因,強迫他們扭曲區別對待的標準,就會產生嚴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