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 ?孔子說:“君子言行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多方學習就不會流于固陋。以忠信為做人處事的原則,不與志趣不相似的人交往。有了過錯,不怕去改正。”
《論語》中“學則不固”的“固”歷來有歧義,有釋為“蔽”,有釋為“堅固”,從詞源上及文獻看,此二義均為常訓,但在上下文關系中看,訓為“蔽”更合理;從孔子的人生追求來看,學問當破除固陋、執滯而上達于“道”,更應以不固陋而不是堅固。
《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錄孔安國注:“固,蔽也。一曰言人不能敦重,既無威嚴,學又不能堅固,識其義理。邢昺[bǐng]《正義》曰此章勉人為君子也。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其說有二:孔安國曰,固,蔽也。言君子當須敦重,若不敦重,則無威嚴;又當學先王之道,以至博聞強識,則不固蔽也。一曰固謂堅固。言人不能敦重,既無威嚴學又不能堅固識其道理也。明須敦重也。”
朱熹《論語集注》釋為:“‘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重,厚重。威,威嚴。固,堅固也。輕乎外者,必不能堅乎內,故不厚重則無威嚴,而所學亦不堅固也。 ”取第二義“堅固”。只語不提另一義。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也保留了孔安國的兩種解釋,并說“鄭(玄)注《曲禮》云‘固,謂不達于理也’,注《祭義》云‘固猶質陋也’,皆閉塞之義。”“《詩·天保·傳》:固,堅也。亦常訓。”但解釋本句為“不能敦重,無威嚴,固知其學不能堅固也。義與前異,亦略通。”言下之意,釋“陋”較通達。
錢穆先生《論語新解》說:“‘學則不固’:此句有兩解。一,固者堅固義,人不厚重,則所學不能固守勿失,承上文言。一,固者固陋義,人能向學,斯不固陋,四字自成一句。”照錄前解。但他又補充說:“今按本章分指五事,似當從后解。若依前解,當云學而不固,或雖學不固,始是。”進一步從句法上進行辨證。
楊樹達先生在《論語疏證》中,取《廣雅·釋言》:“固,陋也”解釋,并引《禮記·哀公問》句“公曰.寡人固.不固.焉得聞此言也.”及《左傳· 定公十年》“吾偽固而授之末”句兼杜注“ 偽為固陋不知禮者,以劍鋒末授之。”提出“學則不固,謂人能學則不至于固陋鄙倍也。此與‘敏則有功’, ‘信則人任焉’句例相同。與上句別為一事,承上句訓說者非也。”其旁證:《陽貨》“由也”句“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對于這則論語,我的理解不是很深刻,所以我找了一篇心得,很受啟發,和大家分享
讀《論語·學而篇》的心得體會
作者/編輯:心得體會 http://www.unjs.com 心得體會
[讀《論語·學而篇》的心得體會]讀《
論語·學而篇》的心得體會作者:云水道人前幾天看電視時,看到中央電視臺"新聞
頻道"正在播出一期于丹老師的專訪節目,從這個節目中了解到新浪網正在舉辦"我的《論語》心得網絡征文大賽",不才我也喜歡讀《論語》,因此想把我的《論語》心得寫出來參加這次大賽,希望能夠得到各位網友和名家的點評,讀《論語·學而篇》的心得體會。
首先,我想談談《論語》是一部什么樣的書。其實很簡單,儒家經典《大學》中講了做學問的八層功夫"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論語》就是通過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告訴我們怎樣"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一部書。
其次,在當今眾多講解《論語》的著作中,我最喜歡讀的是南懷瑾老師的《論語別裁》;為什么呢?
最重要的一點是由于我覺得南懷瑾老師在《論語別裁》一書中對《論語》的講解比較符合人之常情,而孔子作為圣人,他所講述的道理應該是不會違背人之常情的,正所謂"人情所不能止者,圣人弗禁",所以南懷瑾老師對《論語》的講解,也許會離孔子的原意更為接近一些。為什么這么說呢?下面我想舉幾個例子來證明這一點。
例一:什么是儒家及孔子所說的"學問"?
《論語別裁》中說道:
1."普通一般的說法,'讀書就是學問',錯了。學問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學。······學問不是文學,文章
好是這個人的文學好;知識淵博,是這個人的知識淵博;至于學問,哪怕不認識一個字,也可能有學問--做人好,做事對,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就是學問";
2."那么學問從哪里來呢?學問不是文學,也不是知識,學問是從人生經驗上來,做人做事上去體會的。這個修養不只是在書本上念,隨時隨地的生活都是我們的書本,都是我們的教育。所以孔子在下面說'觀過而知仁',我們看見人家犯了這個錯誤,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這個錯誤,這就是'學問'。'學問'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他這個研究方法,隨時隨地要有思想,隨時隨地要見習,隨時隨地要有體驗,隨時隨地要能夠反省,就是學問。"
當然,這只是南懷瑾老師的見解,那么這種見解是否正確呢?《論語》中有兩段話可以證明這一觀點的正確性:
1.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2.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也許有的人就要問了:"一個人如果不讀書,怎么可能明白作人、做事的道理?既然不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又怎么可能做人好、做事對呢?"
其實這并不難理解,因為要想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并不一定只有讀書這一個途徑;比如像我們平常所見到的戲曲、評書,還有許多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從中都可以學到做人、做事的道理。
舉個例子:是電視連續劇《大染坊》中的男主角陳壽亭,叫花子出身,大字不識一個,可是做人、做事常常使人心悅誠服,而他做人、做事的道理主要是靠聽評書獲得的;雖說這是一個虛構的人物形象,但在現實生活中一定有他的原形,因此這也間接的證明了南懷瑾老師的見解是有道理的。
例二:關于"賢賢易色"一句的看法。
這句出自《論語·學而第一》第七段,全文如上。
關于這一句的白話文翻譯,現在大都譯為:"一個人為了尊崇賢人而放棄女色",我認為這樣解釋既不符合人之常情,也與歷史上一些經典描述的事實不符,所以我還是比較贊同南懷瑾老師的見解。為什么這樣說呢?先來看看南懷瑾老師的觀點:
1"我們看原文'賢賢易色',兩個賢字,第一個賢字作動詞用,因為中國文字有時候是假借的。第二個賢字是名詞,指賢人--學問修養好的人。…'賢賢易色'就是看到賢人--有學問道德的人,馬上跟他學了。"
2"'賢賢易色'意思是:我們看到一個人,學問好,修養好,本事很大,的確很行,看到他就肅然起敬,態度也自然隨之而轉。這是很明白,很平實的,是人的普通心理,不管一個如何壞的人,看到一個好人,總會不自覺地對這好人比較友善,這是人之常情。"
關于南懷瑾老師對這句話的解釋,《大學》中有句話可以作為輔證:"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我認為這是對"賢賢易色"比較合理的解釋。
我們再從現實生活中舉個例子來說:把一個美女和一個賢人放到一起,我們首先會愿意同誰交往呢?如果是我的話,我肯定會愿意先和美女打交道;因為一個人在同陌生人交往時,往往喜歡以貌取人,長得漂亮的、衣冠楚楚的,就愿意多親近,反之,見到相貌丑陋或是衣衫襤褸的人,避之惟恐不及,就更談不上交往了;再說,要想一個人究竟是不是一個賢人,很難從外表或是穿著打扮來判斷,這需要與對方在不斷的交往中才能夠了解;更何況,誰規定的賢人就一定只能是男子,而不能是一個長得既漂亮、而道德學問又非常好的美女呢?
所以我認為,把"賢賢易色"譯為"一個人為了尊崇賢人而放棄女色"是違背人之常情的,但為什么說這樣翻譯與歷史上一些經典描述的事實不符呢?有兩個例子可以證明這一點:
一個例子出自《孟子·梁惠王下》,是孟子與齊宣王的一段對話:"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心得體會《
讀《論語·學而篇》的心得體會》(http://www.unjs.com)。'對曰:'昔者太王好色,愛厥妃。《詩》云:'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當是時也,內無怨女,外無曠夫。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另一個例子出自《管子·小匡第二十·內言三》,齊桓公與管仲的對話:"公曰:'寡人有污行,不幸而好色,而姑姊有不嫁者。'對曰:'惡則惡矣,然非其急者也。'······對曰:'人君唯優與不敏為不可,優則亡眾,不敏不及事。'"。
從以上兩個例子可以看出:齊宣王與齊桓公雖然都是好色之徒,但他們都知道尊崇賢人,而孟子與管仲在對他們進行教育時,只是一個說要"與百姓同之",另一個說"惡則惡矣,然非其急者也",也并沒有說要他們放棄好色的毛病;因此說把"賢賢易色"譯為"一個人為了尊崇賢人而放棄女色"是不恰當的。
例三:對"無友不如己者"一句的看法。
這一句出自《論語·學而第一》。原文是這樣的:"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譯成白話文,現在都譯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這里我就不明白了,不知道這個"不如自己"是指哪方面"不如自己":財富?地位?長相?學識?…,還是其他的什么東西。如果說是財富的話,比如說一個乞丐想和百萬富翁交朋友,那百萬富翁就會想了:"你個窮光蛋有什么資格和我交朋友,我只和比我富的千萬富翁交朋友",可是千萬富翁也只和比自己富的億萬富翁交朋友,如此下去,誰都交不到朋友;但有人說這個"不如自己"并不是指財富,而是指學識或學問道德而言,那再舉個例子:假如我想和于丹老師交朋友,結果于丹老師只和比自己學問道德好的人交朋友,那也就只有像季羨林、啟功那樣的大師級人物才配和于丹老師交朋友,照此下去,結果和上個例子一樣,最終誰也交不到朋友。所以我還是認為南懷瑾老師的解釋比較符合常理,請看《論語別裁》中是怎么說的:
1."那么'無友不如自己',是講什么?是說不要看不起任何一個人,不要認為任何一個人不如自己。"
2."所以,不要看不起任何一個人,人與人相交,各有各的長處,他這一點不對,另一點會對的。有兩個重點要注意的:'不因其人而廢其言,不因其言而廢其人。'這個家伙的行為太混蛋了,但有時候他說的一句話,意見很好。你要注意,不要因為他的人格有問題,或者對他的印象不好,而對他的好主意,硬是不肯聽,那就不對了。有時候'不因其言而廢其人',這個人一開口就罵人,說粗話,你認為說粗話、土包子,沒有學問,然后把他整個人格都看低了。這都有不對,不能偏差,'無友不如己者',世界上每個人都有他的長處,我們應該用其長而舍其短······"。
其實南懷瑾老師的這個觀點在《論語》中也有,我們可以看一下:
一個是出自《論語·述而第七》。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另一個是出自《論語·子張第十九》:"子夏之門人問交于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再舉兩個影視劇中的例子,也可以作為南懷瑾老師這一觀點的旁證:
一個是《亮劍》中的李云龍和趙剛;另一個是《狼毒花》中的常發和甄一然。在《亮劍》和《狼毒花》中,李云龍和常發、趙剛和甄一然都具有極其相似的特征:李云龍和常發都是大老粗,文化水平不高,動不動就開口說臟話罵人;而趙剛和甄一然卻都曾經是"燕京大學"和"北京大學"這樣的中國名牌學府的高才生,是個文質彬彬的書生秀才;但就是這樣兩對一武一文、一俗一雅的人物最后卻成了生死患難之交,這是為什么?其原因就在于他們能彼此發現對方身上的優點,也許正可以彌補他們自己身上的不足之處;只要對方確有能夠令自己折服的本事,就愿意與對方交朋友,這才使他們最終有了可以生死與共的過命交情。
例四:對于"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一句的看法。
這句話也是出自《論語·學而第一》,原文是:"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現在都把這句翻譯為:"曾子說:'要謹慎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誠心誠意地祭祀祖先,這樣做了,老百姓就會受到感化,他們的道德就會趨于篤厚。'"但我卻不贊同這種解釋,認為還是南懷瑾老師的觀點比較合理。下面來看《論語別裁》中是如何說的:
1"為什么引用曾子的這一段話講學問呢?'慎終追遠'是什么意義?'終'就是結果,'遠'就是很遠的遠因,用現在觀念的一句話來講就解決了,'一個人要想好的結果,不如有好的開始。'欲慎其終者,先追其遠,每件事的結果,都是由那遠因來的,這里我們可以引用佛學里的一句話:'菩薩畏因,凡夫畏果。'佛家的菩薩,大致相當于中國儒家的圣人,圣人們非常重視一件事情的動機。比如有一個朋友來約你作生意,這個動機,也就是這個初因,我們要注意,也許是善因,也許是惡因,如果是惡因,即使教你做董事長,將來坐牢的也是你,那么這個因要注意了,所以菩薩是怕這個因。而'凡夫'--普通一般人畏果,像死刑犯到執行時才后悔,這個后果來了他才怕。真要注意學問的人,對每一件事,在有動機的時候就做好,也就是剛才說的,要有好的結果,不如有好的開始,也就是開始要慎重。"
2"所以'慎終追遠'的意思,是說與其要好的結果,不如有好的開始,西方文化中有一句俗語:'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也是這個道理。大家認識了這個道理,則'民德歸厚矣'。社會道德的風氣,自然都歸于厚道嚴謹。這是'學問'的道理。"
對于南懷瑾老師的這一觀點,我舉以下幾個例子來證明:
1老子的《道德經》第六十四章說道:"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矣。"雖說《道德經》是道家經典,但荀子說過"天下無二道,圣人無兩心",因此我認為老子所說得"慎終如始"與曾子所說的"慎終追遠"是同一個道理。
2《禮記·文王世子第八》中有這樣一段話:"是故圣人之記事也,慮之以大,愛之以敬,行之以禮,修之以孝養,紀之以義,終之以仁。是故古之人一舉事,而眾皆知其德之備也。古之君子舉大事必慎其終始,而眾安得不喻焉?《兌命》曰:'念終始典于學。'"
3《禮記·經解第二十六》:"故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于未形,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牦,謬以千里。'此之謂也。"
最后讓我們再來看一下關于"怎樣把握真正的孔孟思想"這個問題南懷瑾老師是如何說的:"我們要把握真正的孔孟思想,只要將唐宋以后的注解推開,就自然會找出孔孟原來的思想。這叫'以經解經',就是僅讀原文,把原文讀熟了,它本身的語句思想,在后面的語句中就有清晰的解釋。",從以上我舉的這些例子中,剛好證明了這一點。
另外,我想說明一點:雖然我喜歡讀南懷瑾老師的《論語別裁》,比較認同南懷瑾老師對《論語》的注解,但我并不排斥別人對《論語》的不同見解。我認為,南懷瑾老師的《論語別裁》和于丹老師的《于丹〈論語〉心得》一樣,都是他們個人學習、研究《論語》的心得體會,并沒有說他們其中哪一位的見解就一定是唯一正確的觀點,因此就像有些專家、學者反對于丹老師的《論語》心得一樣,也有人反對南懷瑾老師的《論語別裁》中對《論語》的解釋,比如說有:董子竹先生和已故著名學者張中行老師,其實這都是正常的學術討論,很正常,因為在現在這個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應當允許有不同的聲音發出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這樣才會有利于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
以上就是我的一點《論語》心得,不知正確與否,希望各位網友多多指教。
〔讀《論語·學而篇》的心得體會〕隨文贈言:【受惠的人,必須把那恩惠常藏心底,但是施恩的人則不可記住它。——西塞羅】
把讀《論語·學而篇》的心得體會收藏起來以后再看!讀《論語·學而篇》的心得體會所屬欄目:〖心得體會于丹論語心得全集,于丹論語心得下載,于丹論語感悟〗
“讀《論語·學而篇》的心得體會”相關專題:感謝師恩師恩難忘,師恩難忘作文租房合同協議預備黨員轉正思想匯報高考分數線預測合伙協議,合伙協議范本,合伙協議書就業協議書協議書,協議書范本記一件難忘的事,記一件難忘的事作文一件難忘的事作文難忘的旅行難忘的一件事勞動合同法門面租賃合同合同書廠房租賃合同商鋪租賃合同商品房買賣合同借款合同,借款合同范本勞務合同租賃合同商業策劃書創業策劃書品牌策劃廣告策劃婚慶策劃,婚慶策劃方案項目實施方案活動策劃,活動策劃方案營銷策劃影樓策劃,影樓策劃方案標語,標語大全承包合同范本入黨介紹人發言稿入黨介紹人意見,入黨介紹人意見范文大全工作措施,工作措施范文大全大學生自我評價,大學生自我評價范文實習生評語劇本,劇本范文賣火柴的小女孩讀后感賣火柴的小女孩教案,賣火柴的小女孩故事,賣火柴的小女孩教案請柬,請柬范文,請柬模板,請柬格式,請柬怎么寫團課心得安全教育心得體會,安全教育心得體會范文大全感謝有你,感謝有你作文,感謝有你老師珍愛生命,珍愛生命作文,珍愛生命熱愛生活油菜花作文,關于油菜花的作文,描寫油菜花的句子我心中的春天,我心中的春天作文英語學習計劃,英語學習計劃表,英語學習計劃書范文個人學習計劃,個人學習計劃書,教師個人學習計劃大學學習計劃,大學學習計劃書,大學生學習計劃范文脫口秀臺詞,脫口秀臺詞大全,脫口秀臺詞集錦螳螂捕蟬,螳螂捕蟬閱讀答案,螳螂捕蟬文言文,螳螂捕蟬教案三分鐘自我介紹,三分鐘自我介紹范文,3分鐘自我介紹幽默的自我介紹演講比賽策劃書,演講比賽主持詞,演講比賽活動方案,演講比賽幼兒園教研活動記錄,幼兒園教研計劃,幼兒園教研工作總結專科學校排名,專科排名,全國各省市專科學校排名畢業生就業推薦表,畢業生就業推薦表自我鑒定,畢業生就業推薦望廬山瀑布,望廬山瀑布古詩,望廬山瀑布的詩意賞析望天門山,望天門山古詩,望天門山李白,望天門山的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