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一篇文章,我想的是能夠補充2017的不足。2017年的我有很多不足,其中之一是消息太閉塞了,一方面是獲取消息的渠道太少,另一方面也有自己把自己閉門造車的感覺。
我想,現在的年輕人,獲取訊息的途徑大概就是通過手機APP來獲取,有更高級一點的就是內部途徑,或者對某個行業有著自己較深的理解。大概查看了一下自己的手機APP,很多推送我都把他關閉了,因為自己之前一直信奉的極簡主義生活。新聞類APP也很少,這點也是因為自身原因,本來就不太關注時事新聞所致。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卻也漸漸體會到信息的重要,信息是可以售賣,利用,賺錢的。因此,我需逐漸改變自己的習慣,2018,我需要更好的獲取信息,抓住機會。
獲取信息的第一步,找到一個攝取信息的入口,也就是我們手機上的新聞類APP。這很重要。有句話說,you are what you read。你讀什么,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所以,挑選日常使用的新聞類APP確實非常重要,跟你挑選營養健康的食物一樣重要。
有一個詞形容的就是這種挑選新聞媒體的能力,這個詞叫“媒介素養”。也就是怎么讀報紙,怎么看電視,怎么上網,怎么使用新聞客戶端。
要篩選新聞,因為即使是書籍,也應是抱著理解和批判的思維來學習的,更何況是沾著血的新聞呢?說白了,新聞就是一種產品。
了解這種產品是怎么生產的,就很容易提高自己的媒介素養了。
比如,如果你清楚地知道豬是怎么養大的,之后又是怎么被屠宰、加工、運輸、售賣的;如果你知道去哪兒可以買到比較放心的豬肉,甚至去市場上看一看就知道哪些是注過水的,哪些是用過瘦肉精的;如果把放心的豬肉買回家之后,知道哪個部位是比較適合做紅燒肉,哪個部位適合做小炒肉,還有一個部位比較適合煲湯,可以利用豬肉補充自己的營養,不會中毒——如果你知道了這些,你就有了“豬肉素養”。
要理解“媒介素養”,把豬肉換成新聞就行了。實際上有的新聞中也有瘦肉精,你最好需要知道哪些新聞是可以被相信的,哪些是值得懷疑的,而哪些完完全全就是胡說八道;你知道什么樣的新聞是可以用來提升營養,哪些新聞是沒有營養的,甚至導致你誤入歧途。因此,我們新聞的媒介素養就是擁有及時獲取新聞,判斷新聞真假,利用真新聞豐富自己的能力。
通過查閱,我發現新聞類APP主要分四類,傳統媒體APP,門戶網站APP,算法類APP,新型主流媒體APP。這四類都叫做新聞類APP,然而差異確是非常之大。
南方周末是傳統媒體APP,它的報紙內容是優質的,所以它的客戶端有信心自稱“資訊圈的法式料理”。
騰訊、網易、搜狐這三個客戶端,都來自傳統的門戶網站。這個類別的客戶端,基本特色是將門戶網站的內容移植到app中。門戶網站的基本模式是,自己基本不生產新聞,而是從各媒體獲取文章,海量刊載,并由編輯選擇重點進行推薦。如果說南方周末是法式料理的餐廳,那么門戶類的app大概算是食品超市吧,四處搜羅進貨,以豐富的食品類別取勝。
今日頭條、一點資訊、天天快報、Zaker則屬于另一個陣營:它們不做原創,內容是來自各媒體的海量轉載。有別于門戶客戶端的是,它們更強調興趣和算法。也就是說,這類客戶端更多不是依靠編輯來決定你看什么,你的屏幕上顯示什么是由你自己的興趣決定的,而你的興趣則是機器通過你的閱讀行為學習到的。繼續用食品的比喻,這些客戶端是進階版的食品超市,它們會針對每個人的興趣,來定制進貨渠道和貨架擺放方式。
澎湃、界面為代表的一類新聞客戶端。它們有龐大的編輯記者隊伍,核心競爭力是原創內容;另一方面,它們也會轉載部分媒體,豐富內容體量,并鼓勵用戶根據自身興趣訂閱不同的標簽、分類。所以,這類客戶端有點像是擁有完整供應鏈的連鎖超市比如宜家沃爾瑪這類,大量供應自產的食品,質量相對較高且有保障;同時為了吸引更多顧客,也從其他渠道進貨,豐富貨源,并進行一些個性化定制的嘗試。
了解了以上對新聞類APP的分類,我應該如何選擇?我想說得再多,也不如做的好。因此,首先要做的是,盡量多下載安裝幾個新聞類APP,看看自己喜好如何,再做抉擇。另外,我們不可能每天都要頻繁地查看很多個新聞類APP,因此,最終留下來的新聞類APP,應當三個為佳。分別是:傳統媒體,門戶網站,新型媒體。
以上是我已經下載好,準備篩選的新聞類APP。
可見,我增加了國外的一些新聞類APP,以及國內的一些專于一類信息的新聞類APP。
由此可見,上面對新聞類APP的四個分類還是不完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