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涼山引發的聯想

大涼山,是我在大學(2010年)時候就聽到過的,以前暑期家里搬家,整理小時候的衣服書籍,發現實在舍不得扔掉,最終決定寄往災區或者山區,就在網上搜尋得知了“大涼山”,進而寄往那個地方。

那個時候就知道,大涼山,一定是像書里寫的那樣,孩子們家住崇山峻嶺之間,生活很艱難,更別提教育……然而我從未想過那里的孩子們內心的真實想法,我只是片面的在報紙或者電視看到,并非真切的接觸到。

今天,信息如此發達的城市,智能化生活,科技創新日新月異。然而,大涼山卻依舊因為地理環境、資源不均衡等各種問題陷在貧窮的泥潭,難以改觀。看到各方面的信息說過,對大涼山的教育投入達到數億元,但仍然沒有大的改觀。作為心生悲憫之人,我不得不感慨社會之不公。

尤其,今日在“學術中國”微信訂閱號中看到的捐書活動,看到小編不測艱辛的去探訪大涼山的孩子們,發起捐書活動,我的眼角濕潤了。

“我最想讀書,讀一本像百事通一樣的書,了解天下所有的事情……”

“讀一本書如同交了一個益友,我想有這樣的書讀,什么都可以,老人與海等……”

……

小小年紀,想象力與話語間全然赤裸的真誠與渴望,讓我想到小時候,在農村的時候基本沒什么書可以看,最高興的是媽媽從外面回家帶來的《十萬個為什么》《安徒生》等,那是當時小小世界里面最讓人想象的世界了。

貧窮讓他們從小生活在逆境,生活在對外界的想象中,等他們長大后,我相信他們必然會珍惜生活,用自己的努力反哺家鄉,但愿對未來的美好憧憬與教育的力量能夠實現這樣的良性循環。社會力量的扶持也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但愿未來的大涼山,在新媒體時代的傳播和影響下,受到更多關注,受到更大的扶貧改觀。

又讓我想到電影《風雨哈佛路》的女孩麗思,在惡劣的境遇下,多次輟學,卻依然對未來保持美好的憧憬,依然不斷改變自己,努力的學習,迅速的改變自己,最終以高分進入哈佛……這樣的勵志例子值得生活在窮困狀態下的大涼山學習,值得全社會學習反思。

知識改變命運,奮斗成就人生!

我不想煲雞湯,只是,大涼山讓人印象深刻,讓人反思。

最后,我想發起個倡議:可以通過一些公益化、有良知的組織,捐贈書籍與生活品,以慰藉大涼山孩子渴望知識的心靈。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