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我對童年的記憶非常的模糊:
幾張照片、幾個小伙伴、哥哥弟弟。扔沙包、跳皮筋、跳房子、砸瓶兒蓋、摔方寶、拍洋畫我們80_90年代最幸福的玩物,仿佛這些就是我們那個時代專屬產物的標簽。
我的記憶中,沒有立交橋,沒有覆蓋高樓大廈,沒有游樂園;不懂什么是汽車尾氣、不懂什么叫霧霾、不懂農藥殘留、不懂轉基因。
只知道老師說的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課間要做眼保健操。學校都是土地的操場,操場圍墻上的大標語都是,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期待開學那一天,因為到了這一天可以穿著新衣服新鞋子去到學校,雖然第一天需要去操場拔草,可是仿佛小時候新衣服新鞋都是小朋友互相“攀比”的資本,雖然大家比的都跟商量好了一樣,白網球鞋和校服。
我們為了在學校爭取到流動紅旗,打掃衛生進行衛生評比,課間操動作做到最標準,都爭當第一。
小時候上學,都是三五小伙伴結伴同行,走路20分鐘到學校,每個學期都為了沒拿到雙百而失落。雖然也會偷懶不寫作業,被請家長。三年級才有英語課、計算機課。也有打架吵嘴的同學,在學校也會有被樹立成大哥,欺負弱小同學。
只言片語組成了不可思議的童年生活,雖然我是沒有大汽車接送,肯德基麥當勞并不普及,但是我們有藍藍的天,綠綠的草地,真心的小伙伴,健康的父母長輩。現在一切都只能稱之為不可復原的回憶。
在華麗的語言也不能給我們帶來驚喜
在富足的條件也不能給我們帶來滿足
致不復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