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群雄并起,互相兼并,最終三足鼎立,但是在三國前期,最有名望和實力一統天下,成就霸業的卻是河北袁紹,雖然袁紹最終失敗,但袁紹本人卻也算是逆襲的例子,不失為一代梟雄。
袁紹,字本初,出自汝南袁氏,袁紹高祖父袁安,做過朝廷司徒,自從袁安以后,袁氏四世都有做到朝廷三公位置的人,自此袁氏門生故吏遍布天下,袁氏也因此成為世家大族,權勢傾天下。
袁紹本人是過繼于其伯父袁成,因此史書稱袁術為袁紹的堂弟,其實兩人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弟,只是袁紹母親僅是個婢女,因此袁術是做過朝廷司空袁逢的嫡長子,袁紹早年在家中的地位頗見低微。
身份低微不見得就沒有出頭之日,袁紹開始逆襲之路。
袁紹本人生的姿貌威容,而且能夠折節下士,不擺世家大族少爺公子的花架子,其實因為他的身份卑微,也沒什么架子可擺,但再是身份卑微,也是出自汝南袁氏,所以傾心于他的士人很多,連曹操年少時候也跟袁紹交好。同時可以對比的就是袁術,袁術年輕時候仗著自己的身份,喜歡田獵游玩,而且有俠氣,有俠氣多半也是因為他是袁氏嫡子才為人畏懼,袁術從小養成了驕奢淫逸的習慣,到死也沒改掉。
不過袁術年齡大了一點還是有所改變,畢竟要出來做官了,被舉為孝廉,歷職內外,而袁紹卻靠自己積得一身好名聲,最終被大將軍何進看中提拔,最終做到西園八校尉之一的司隸校尉。
宦官專權,袁紹勸何進趁十常侍覲見太后謝罪的機會全部斬殺宦官,何進不從,反而召董卓進京,最終何進被宦官謀殺,宮禁大亂,宦官劫持少帝和陳留王,袁紹跟袁術一起率兵進宮斬殺宦官,最后奪回少帝。這是袁氏兄弟的功勞,平定宦官如此干凈利落。
但是宦官剛滅,來了個比宦官更難對付的董卓,董卓進京后,作威作福,想要廢帝,袁紹不贊成,最終橫刀長輯而去,逃奔冀州。演義中也好,電視劇也好,這段袁紹表現的很霸氣。
同時出奔的還有袁術,袁術逃亡南陽,董卓曾經說:“使殺二袁兒,天下自平。”這倒不是說忌諱二人,而是忌諱袁氏四世五人三公的威望,門生故吏遍天下的影響,果然袁紹還是靠著這些無形資產慢慢才握有了資本。
首先當時的朝廷名士,比如侍中周毖,城門校尉伍瓊,議郞何顒等人,暗中救援袁紹,董卓比較信任他們,他們勸董卓:“夫廢立大事,非常人所及。紹不達大體,恐懼故出奔,非有他志也。今購之急,勢必為變。袁氏樹恩四氏,門生故吏遍于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眾,英雄因之而起,則山東非公之有也。不如赦之,拜一郡守,紹則喜于免罪,必無患矣。”董卓深以為然,于是拜袁紹為渤海太守,并且封侯,同時一起得利的還有袁術,可惜袁術自己一旦站穩腳跟就開始作了。
其實看這段話,堪稱是袁紹崛起的路線圖,袁紹雖然沒聽到,但就是按著這些人的話,充分利用袁氏名聲,和自身的才能,籠絡人心,最終據有四州之地,虎視天下。可見袁紹本人能夠折節下士,雖然沒有像曹操那么到位,但還是有一定作用,使得他能夠充分利用袁氏的無形資產,結合天下形勢,順勢而為。反觀袁術,除了作還是作。
董卓廢帝,關東諸侯討董,袁紹起兵,又因為名望,被推為盟主,本來這些諸侯,就不是真心來救皇帝的,各懷鬼胎,往昔矛盾開始爆發,誰還顧得上討董,還是能多占一些地盤比較實際,袁紹也是一樣。
袁紹想立劉虞為帝,另立中央,無奈劉虞不從,袁紹對于對付董卓沒有什么更好的辦法了。討董雖然失敗,但天下諸侯相爭,袁紹因此得利。
此時的袁紹還只是渤海太守,一郡之地,袁紹兵馬因為討董事罷,已經進駐到延津,幽州公孫瓚覬覦冀州已久,以討董為名,引兵入冀州,此時討董已然作罷,公孫瓚的燕,代騎兵準備攻占冀州。冀州已經在袁紹,公孫瓚二軍的兵鋒之下,冀州牧韓馥無勇無謀,方寸大亂,袁紹看到這個機會,讓高幹和荀湛去說服韓馥,把冀州讓于袁紹。韓馥手下耿武,李歷等很有見識,認為袁紹客軍,斷其糧道定能大敗之。但是韓馥本人實在是上不了臺面,又是袁氏故吏,決心把冀州讓于袁紹,不顧手下要帶兵抵擋,毅然把冀州讓給了袁紹,袁紹于是領冀州牧。
袁紹這個手段可謂高明之至,利用冀州處于兩軍形勢之下,韓馥袁氏故吏,又無謀無勇的情況,只用了幾句話就擁有了冀州,用韓馥手下的話說,冀州雖鄙,帶甲百萬,谷支十年。袁紹實力得到實質性增長。當然這種手段只能用來對付韓馥這種人。
袁紹實力大漲,有了爭雄天下的實力,從事沮授給袁紹獻上了袁氏版本的“隆中對”。沮授對袁紹說:“將軍弱寇登朝,則播名海內;值廢立之際,則忠義奮發;單騎出奔,則董卓懷怖;濟河而北,則勃海稽首。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眾,威震河朔,名重天下。雖黃巾猾亂,黑山跋扈,舉軍東向,則青州可定;還討黑山,則張燕可滅;回眾北首,則公孫必喪;震脅戎狄,則匈奴必從。橫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擁百萬之眾,迎大駕於西京,復宗廟於洛邑,號令天下,以討未復,以此爭鋒,誰能敵之?比及數年,此功不難。”紹喜曰:“此吾心也。”
前半段恭維袁紹,后半段則文韜武略兼有,從得到冀州開始,說出了兼并青州,并州,幽州之地的方法,這是武略,后面以文濟之,擁兵百萬,挾四州之地,收攬人才,最重要的,要西去迎接天子,取得政治優勢,最終號令天下。袁紹也慨然答道,這是他的志向。
這樣的發展方略,不輸于無論諸葛亮,還是周瑜,魯肅,甘寧對于各自政權的方略,袁紹也是遵從這個方略,不過只從了武的那一半。
袁紹此時擁有冀州,豪俠蜂起,多來依附,思為之報,袁紹是有名了,但在董卓手下的袁氏宗族,如太傅袁隗,因為袁紹崛起,全部被殺。
沮授的河北發展大計,袁紹聽了武的一半,沒有聽文的那一半,就是不去迎接天子,結果失去了政治上的優勢,等曹操迎接后,又懊悔不已,而聽從的那一半就是最終擊敗了公孫瓚,占有了幽州,此時的袁紹,三子一甥各據一州,擁眾數十萬,以審配,逢紀統軍事,田豐,荀湛,許攸為謀主,沮授為監軍,顏良,文丑為將帥,直接面對南方少年好友曹操。
接下來就是官渡之戰,袁紹大敗,逃回河北,準備重整旗鼓,可惜在平定了一些冀州叛亂,剛剛收拾好浮動的人心后,一直生病,最終憂死。
憂死,這個“憂”字,真是點睛之筆。
袁紹此人,曹操評價他的為人和治軍,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荀彧說他是布衣之雄,就是平庸的領袖,能聚人而不能用。陳壽說他外寬雅,有局度,憂喜不形于色,而內多忌害。這些評價,都是袁紹的為人和性格特點,也較為中肯,袁紹失敗的原因也就在此間。
當初袁紹跟曹操一起起兵討董卓的時候,袁紹問曹操,事情不成功準備怎么辦,曹操先反問袁紹,袁紹回答后,曹操說:“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可為霸氣十足,袁紹的回答是:“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
這樣的回答,跟曹操這樣的一代霸主相比,自然是有高下立判之分,即使他最后失敗,這些話也絲毫沒有掩飾其作為一代梟雄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