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沃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談判課,有一個想法,如果做一個好的營銷,是不是也可以當一次談判來看待,無非都是決策的博弈。一次成功的談判有三個要素,目標,對象和策略。不妨從這三個角度來談談。
1.目標是什么?
目標應該是客觀而現實的存在,它應該是你手持弓弩利箭所指的靶心,不能心存感情,不能糾葛利益,屏氣凝神只為命中靶心。
建立目標是為了專注,專注會讓你更純粹,純粹是為了簡單,不分散,某種意義上說簡單比復雜更難。
目標的建立可以提高團隊的協同力,喬布斯在開發蘋果手機時候,設計理念就是產品的簡約,追求細節的極致體驗。為此他力排眾議,在很多質疑聲中牢牢掌舵不動搖。產品最終取得了顛覆性的勝利,甚至簡約已經成為蘋果設計師融入血液的一種文化印記,追求細節的極致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使然。
我們有時候會投入大量的時間與資源來解決一個極微小的問題,即使這個問題不會影響產品的功能。我們之所以會這么做,是因為我們認為這是正確的做法,這有點像‘完善抽屜的背面’。雖然很多人會說,人們不會看到它,因此沒必要浪費精力完善它。我也無法解釋這樣做為什么非常重要,但我認為它就是極為重要。
2.“他們”是誰?
你的客戶是誰?是中小客戶還是大客戶?他們有哪些消費習慣,需求是什么?決策習慣是什么?是沖動消費者還是理性消費者?等等這都是你需要搞明白的。
3.需要哪些策略?
所采取的策略,基本取決于第一條和第二條的結論。中小客戶以個人家庭和中小企業為主,他們既是消費者又是決策者,往往容易產生沖動消費,基礎需求是主導因素,而且決策周期短,對他們來說價格是敏感區。
以最近比較火的王健林萬達產業鏈為例子。為什么敢叫板迪士尼,說要讓它20年沒有盈利,萬達還是有它的硬實力在的。怎么說呢?首先目標很明確,就是沖著迪士尼不盈利去的,客戶群體呢?絕大部分是個人或者家庭,中小消費者,價格是敏感區。從成本角度來說,萬達有絕對優勢,但缺乏軟實力,迪士尼的文化積淀多,俗稱IP主題比較多,說白了我去迪士尼就是為了看卡通主題的,白雪公主,唐老鴨,米老鼠這些浸在我們記憶里的童話是短時間替代不了的。當然萬達目前也在深耕自己的內容IP,萬達具有控股權的傳奇影業,制作過《 蝙蝠俠:黑暗騎士》《300斯巴達勇士》《諸神之戰》《盜夢空間》《哥斯拉》《侏羅紀世界》等電影,包括前段時間上映的《魔獸》大電影也由傳奇影業發行。另外一個殺手锏就是他的群狼戰術,通過多個小股的力量去分流你的流量,預計在到2020年在全國各地開15到20個萬達城。鹿死誰手,拭目以待。
如果對方是大的機構客戶呢?往往個性化需求為主,個性需求起決定性作用,而且決策關系復雜,采購者本身往往不是決策者。但大客戶資金雄厚,價格不是敏感因素,一旦能夠切中對方需求,利潤可觀。
在商業的本質中提到,隨著經濟發展,簡單的產品拍賣式營銷會越來越局限,比如,你不太可能把一項復雜的,多階段性的,高度定制,上百萬美元的項目放到網上,B2B營銷還得回到最初的方式,需要與客戶之間建立深層次,合作性的長期關系。你必須真正的了解對方,對方也得了解你。就像富士康之于蘋果公司,當時美國政府讓蘋果公司把生產線遷回美國,蘋果只回應了一句話,我今天有一批產品需要改變規格,如果國內有公司能夠一天之內根據需求調整好產品線,我就回來。后來美國政府沒再提過這件事。這種戰略關系是共贏的,客戶粘性強。
我想隨著互聯網化的不斷深入,簡單的產品式營銷模式會逐漸過度到深層次的顧問式營銷模式,比如小米,在手機硬件方面我已經不賺錢了,我要的是客戶流量,是入口,我的戰略目標是將客戶接入到小米的生態鏈中,在這個鏈條里去盈利。試問那些靠硬件賺錢的廠家怎么去跟他拼成本?所謂顧問式營銷即要保持與客戶的體驗緊密聯系,小米的MIUI很多改進都是在論壇里與米粉互動得來的反饋,這大大增加了用戶的參與感,粘性增強,也了解了用戶的需求。
所有互聯網化的營銷都是這種套路,盈利的維度不一樣,簡單的產品營銷是一維的,互聯網式的營銷是二維的甚至將來的維度更高,通過在一維空間里不盈利甚至虧錢把用戶引入二維空間里來,而且用戶一定要有一定的量才能產生規模效應,為此你的基礎性服務必須免費,否則不會有大批量的人進來,比如騰訊,你的基礎聊天必須免費,比如360,你的基礎殺毒功能必須免費,然后靠什么盈利?靠這些用戶中的個性化的定制服務,殺毒你有特殊需求吧,qq你想要特權吧;另外靠二維的其他服務,你玩游戲吧,你需要搜索吧,等等。如果你的行業還停留在簡單的傳統式的產品營銷階段,不妨早些想想對策吧,要么轉型,要么被互聯網顛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