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搬家是人生的一種閱歷,成長的一種見證,生命地漸漸蛻變!記憶中的家,大大小小經歷了七次搬動!每一次的變遷,都深深地刻在了腦海之中!令人回味,叫人深思!
從鄉村搬到了小鎮
記憶中的第一次搬家,那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那是一個農轉非的時期。六十年代父親就已參加工作。到了80年代,經過自身的拼搏努力,拿到了中專文憑,順利地為我們一家人拿到了農轉非的指標。家也隨之要搬到父親工作的地方去了。搬家的那天,汽車開到了村里,成了村子里的新鮮事。不亞于現在罕見的飛機進了村。整個村里的父老鄉親都來圍觀,那年代在農村能近距離看到汽車是件很不容易的事。鄰居老奶奶說:“這下可好了,吃上商品糧了,再不用啃紅薯疙瘩了,掉進富窩里啦!”老奶奶說話的同時,其他鄉親們也都發出嘖嘖的聲音。
說起商品糧,那就離不了糧本糧票。提起糧本糧票,上年紀的人都知道,那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特殊產物,在那年月,食品都實行憑票供應,糧票可是人們居家過日子的“必需品”,是人們的“命根子”。
“以糧為綱”的年代,糧票同錢票可說是如影隨形。上飯店買饅頭光有錢還不行,要有糧票,沒有糧票,即使兜里有大把大把的鈔票,也買不到可以充饑的東西,當時有人形容糧票是“吃飯的護照”。于是,就連那年月的乞丐也不僅僅討錢,還要糧票,因為僅有錢還不能解決吃飯問題。在那個以吃飽飯為標準的年代,能夠吃上商品糧成了幾乎所有人的奢望。現在想來,難怪鄉親們露出這樣的表情。記得搬家的那天晚上,母親把家中僅有的幾張糧票、布票非常莊重的用紅紅的綢布包裹了一層又一層。邊包還邊念叨:這可是一家的飯食。我可要好好保存,藏哪兒好呢?別叫我藏沒了啊!手里拿著那個紅布包,竟然不知放哪兒好!
汽車進了村,也成了孩子們眼中的稀罕物。記得那天,大人們忙里忙外,可樂壞了我們這一群頑童,雖然即將離開自己生活了十幾年的小鄉村,但絲毫沒有離別的傷感,只有莫名的興奮。平時要好的左鄰右舍的小伙伴們紛紛圍著汽車,左看看,右摸摸,好奇地望著眼前的龐然大物,看著望著,不知哪位調皮的小伙伴一聲令下,大家紛紛爬上了有大大車兜的車,親身體驗一下坐汽車的感覺。第一次上了汽車,一切盡收眼底,真有一覽眾山小之感覺。如果汽車再啟動起來,那會是什么感覺呢?這也難不倒調皮的小伙伴,一人在上面坐,眾人在后面推。雖然慢了點,但也有了坐汽車的小感覺,也算滿足了孩子們的好奇心。隨著一路顛簸,家也從一個小鄉村來到了小鄉鎮,那是一個有兩間平房的大雜院,沒有了往日的雞鳴犬吠,有的只是機關特有的肅靜!
從小鎮搬到了縣城
隨著父親工作的調動,這次要搬往心儀已久的縣城。說起縣城,那真是一個令人向往的地方.因為從小到大,能有機會去縣城的時候還真是屈指可數!考試、電影院、商城------每次都是來去匆匆。那時去縣城真是非常奢侈的一件事。
記憶中去縣城僅有一輛私人客車。每次這輛車的作用都發揮到了極致,不但座無虛席,而且過道中都站得滿滿的。冬天還好點,要是夏天,置身于這樣的環境之中,真叫人透不過氣。但就是這樣一輛車,能夠擠上,也似乎成了一件很幸運的事。每次打算去縣城,都提前做好計劃,晚上要早早入睡,因為明天要起個大早,需要坐自行車去停車點。距離還不近,大概得十幾里路。記得第一次去縣城,還是為了去考試。因為是第一次去,還是考試。那晚是既激動又興奮,簡直像盼年。竟然一晚沒合眼,十點、十一點------三點、五點。終于等到了起床的時刻。趕忙催促父母快快起床,連飯都不顧吃一口,快快去趕車。那是一個怎樣的早晨呀!剛剛起床外面就寒風大作,烏云滿天。不一會兒,淅淅瀝瀝下起了小雨。望著一陣緊似一陣的小雨,全家可就發了愁。去吧!天氣如此惡劣,不去吧!這可是考試呀!豈能隨便耽誤呢?看看時間,離第一趟車發車時間,還差半個小時。父親二話沒說,替我穿好了家中唯一的一件雨衣。他自己披了一塊塑料布,把我抱上自行車。向著目的地出發。往日近在咫尺的停車站,今天走起來感覺漫無盡頭。記憶中的那條路,坑坑洼洼,平時還好走點,因為今天剛剛下過雨,道路更加泥濘不堪。騎車一路顛簸,因為是逆風,走幾步停一停。騎車的效果還不如步行好。最后干脆老爸推著自行車,我跟在后面跑。風雨不斷的向我們襲來,因為路過的小村莊是沙土地,西瓜雖然長勢喜人,甘甜爽口。但遇上這樣的風沙天氣,刮得人睜不開眼。我和老爸互相鼓勵著:快了,馬上到了,堅持------堅持就是勝利------于是,風雨中爺倆推著自行車,亦步亦趨匆匆趕車的情景,永遠定格在了腦海之中。
記得家搬進縣城的那晚,我們姐妹幾個特別興奮。爸媽忙著收拾東西,我們相約去逛街,那時的縣城小啊,從東到西,不到半個小時,我們就逛了個遍。但就是這樣的小縣城,在我們這些孩子們的眼中卻成了最美。猶如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一般,眼睛不知看哪兒好。雖然連縣委縣府都是一排排的紅瓦青磚平房,沒有高樓大廈。但顯得莊嚴、肅穆。這里沒有鄉村的雞犬狗吠,道路泥濘。有的只是顯得有點生疏的肅然。但畢竟少了來縣城的奔波。在縣城居住的時間比較長,一住就是十幾年。這十幾年,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期間的家也搬動過兩次。小院到大院,大院到樓房。隨著居住環境的變化,生活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如今的縣城,早已從東邊向西邊迅速的發展。路更寬了,房更高了,人更精神了。從鄉村去縣城早已成了尋常之事,高速路修到了家門口,家家戶戶都有了私人轎車,去縣城只需不到半個小時。行路難的問題早已一去不復返。
從縣城搬到了市直
縣城十幾年的生活轉瞬即逝,父母也到了退休的年齡。
退休在家的父母休閑的時間更多了,有了許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一向積極向上的老爸老媽,一起報上了老年大學。當起了小學生,老爸報上了繪畫班,老媽上了個電腦班。嘖嘖------這一學,還真學出了名堂,快七十歲的老媽迷上了電腦,每次我回家,總是和我談及一些電腦方面的知識。說的還頭頭是道,連我還不太通曉的網上購物,都熟練掌握了。我不得不甘拜下風。老爸更是學的津津有味,吟詩作畫幾乎占據了他生活的全部,也成了他的最愛。父親學畫時間雖然不長,可是成績卻是突飛猛進。每次回家,父親總是高興地向我們介紹他的新作,且搬出那一摞摞的證書。證書省市甚至國家級的都有,一個個鮮紅的證書,那是對父親作畫的最好的肯定。難怪他老人家總是用愛憐欣賞的目光望著他們,那是他的心血凝成的啊!但隨著繪畫水平的提高,縣城的學習已不能滿足他對知識的渴望。于是,老爸常常背起背包,趕往市直,去接觸市直有名的畫家。眼界更開闊了,水平更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但畢竟年齡不饒人,每每望著父親奔波忙碌的身影,兄妹幾個動了惻隱之心,決定為老爸老媽去市直買房。更方便他老人家的學習和生活,這正合了他老人家的心意。于是,在距離父親學習的地方附近,買下了“學區房”。家隨之也在市直安了下來。
生活在變遷,時代在前進!這都是黨的富民政策,讓咱老百姓過上了好日子,正如那芝麻開花一一一節節高啊!
那些逝去的歲月,永遠地留在了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