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山頂的風景,請好好享受——讀《中年的意義》

書影

中國有句老話:“月過中秋清輝減,人到中年萬事休。”這句話大體定下了國人對中年看法的主基調。特別是在網絡空間,中年總是個過于沉重的話題:上有老,下有小;既要顧家,又要事業;不敢瀟灑,更不敢崩潰;經常抑郁,一不小心還會累死。——提到中年,總是帶有一些悲慘、悲壯、悲哀的情緒。趙明義的保溫杯、馮唐的“油膩中年”,都能引發中年人“懷舊+感慨”的狂潮。

人到中年,果真如此不堪、危機重重嗎?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推出的新書《中年的意義》,為讀者講述了一個“新的中年故事”。作者大衛·班布里基,是英國劍橋大學臨床獸醫解剖學家,圣凱瑟琳學院的藝術與人文領域研究員。他的特長是以動物學方法研究人類生理特性,包括懷孕、基因和性別、頭腦等。

在這本書里,他采用多學科視角分析了中年現象,從皮膚老化、容顏衰老、身體發福、更年期、懷孕等表層問題,到時間體驗、心智成熟、情緒控制等深層問題,他得出了不一樣的結論:

人類的中年不是負面的事,而是正向的經驗;是變化而不是危機。甚至可以說,中年是解放,是演化、文化與性格的解放。

中年是一種自然演化的現象

班布里基是個獸醫,考慮問題往往首先采取動物學視角。在回答是什么造就了中年人這個問題時,作者指出,首先是基因,“在造就中年人所需要的信息中,多得超乎想象的信息都儲存在基因里——雖非全部,但已經包含了大部分”。

其次是發育。發育的程序并沒有在出生、青春期或骨骼成熟的時候停止。基因的“生命時鐘”會不停走下去,人們繼續改變,直到成年之后還未停止。我們會看到有一連串明確而活躍的基因變化持續進行,時間很長,甚至會產生像更年期和中年發福這類事。人到四十歲的時候或許已經長大了,但發育的過程還未結束。

最后是演化。人類的中年,是基因經過數百萬年演化而形成的,自然選擇把年過四十的人類塑造成獨特的生物。生命始于發育,終于老化。如果說發育和老化是互相沖突的兩個過程,那么中年時期正是創造與破壞力量勢均力敵的時候。他們并不是逐漸凋零,而是進入到一個特別的人生新階段。

中年,是人類所特有的生命現象。

中年更是一種文化現象

為什么只有人類有中年這個獨特的現象呢?這與人類社會的覓食、生存方式有關。人類能走出動物界,中年人起到了非常關鍵作用。

班布里基認為,養育一個正常成長的人類兒童,需要的不只是食物,他們還需要信息。人類的大部分信息,和許多動物一樣,都保存在基因里。但人類還有另一種獲得信息傳承的方式:跟長輩學習。這就是文化傳承。

文化傳承對于人類的重要性遠遠超過生育這種基本能力。通過傳承,人們獲得了日常生活中用得上的大量信息,有助于人們存活并且繁衍。

中年人兼具經驗和精力,是人類所需最有力的提供者。人類的生命藍圖理論主張,人類過了生育年齡還可以活很久,就是為了扮演這種傳遞信息的角色。

人到中年,把慎重而平衡的觀點傳達給下一代的時間似乎還足夠。相比之下,老年就不行了。老年要說的事太多,剩下的時間卻太少,往往把這個過程變成拼命想把信息塞給下一代,“他們卻好像沒在聽,令人沮喪絕望”。

文明傳承需要中年人的角色。人類處于一個智力、技術和社會性的良性循環之中,而驅動這個循環的力量正是中年人。中年人類注定扮演提供資源和傳承信息給年輕人的重要角色,而其他事(例如擁有好看的外表)則變得沒那么重要。

這,才是中年的意義。

中年究竟是什么?

如果你想在書中找到一個簡潔的關于什么是中年的定義,恐怕會失望的。作者認為“中年”的含義如此豐富,以至于不可能用一句話簡單概括,他列舉了十八個特點描述“中年”:

出現在人生的40-60歲之間。

是“生命時鐘”和“死亡時鐘”的平衡時期。

是人類后生殖期的獨特階段,但自然選擇仍然作用在這一時期的人類身上。

我們的角色改變,從生育和養育變成提供資源和保存文化。

“體細胞”真正開始顯得可以拋棄。

這時人類利用能量的效率高得驚人。

已知的宇宙中最聰明的動物達到認知的巔峰。

感知的時間本質、意義、價值和急迫性都改變了。

人生的成就從青春的希望,變成實際而無法避免的現實。

他們的認知與情感達到完美的平衡。

我們精神穩定的美妙時光。

我們和彼此差異最大的時候。

生育力逐漸衰退,性有了新的意義。

這時照顧現有的子女比生育更多子女更重要。

這時男性的生育地位和女性差異最大。

不論別人怎么說,這時候我們還能生下健康的寶寶。

是自由性交、無避孕的夫妻最后一個孩子長大的時光。

雖然受到種種因素影響,伴侶關系仍然是最穩定的時期。

作者是如何得出這些結論的,這里就不劇透了,建議您到書中慢慢體會。不過可以保證的是,作者的結論是可靠、可信的。雖然作者一再提到,他是在講一個“中年的新故事”,但我們可以看最后的參考文獻,密密麻麻有23頁之多。可見,這絕不是在“講故事”,而是在大量扎實的文獻資料基礎上,重新認識中年的結果。

——需要提醒的是,這不是常見的那種讀完一遍就可扔掉的雞湯故事合集,這是一部嚴肅的著作,需要讀者靜下心來體會。

中年猶如山頂的風景,要好好欣賞

《中年的意義》對中年的分析,讓我想起古希臘人的觀點。古希臘人記錄一個人的生平,往往說某人的盛年是哪一年。所謂盛年,指的就40歲左右的中年,古希臘人認為那是一個人成就最高的時候,用“盛年”的年代減去40,就是一個人的出生年。可見古希臘人對于中年是非常重視、正面評價的。

班布里基對中年亦作如是觀:

我對中年很樂觀——熱衷于歌頌一個獨特而關鍵的人類創新,這一創新經過演化,變得有生命力、積極正向,而且過程可能是令人愉快的。

可謂不吝贊美之詞。

作者并沒有像常見的成長勵志書籍那樣,非常肯定地給出如何過好中年生活的建議;如果給,也就只有像“注意體重、別吸煙、多運動、多動腦,別太擔心未來”這樣的老生常談。——有用,但并不能真正從“意義”的層面解決中年人的問題。

不過我們不必失望。《中年的意義》還是給出了一個開放性的原則:雖然基因、生理特質和演化決定了人類的中年,但“我們所有人顯然都有自由意志。每個人都能自主選擇要做什么”。

事實上,中年人可做的事情很多,絕非“人到中年萬事休”:“你可以抵抗你的演化遺傳。雖然這么做不會讓演化遺傳消失,但你也不會有多少損失。努力保持年輕的外表,晚點生孩子,做些年輕時被禁止但你希望當時做的事。”

最后,作者以一種肯定而積極的語調陳詞:

我們很幸運,活在人類歷史上最適合當中年人的時代。這個時代的40歲男女,有信心可以健健康康地活到 60歲。我們都有自由、時間和智慧在中年做想做的事。只要善加利用你擁有的,然后別忘了,不朽的諸神不會拿他們的中年時間來煩惱無法控制的衰退。他們會把那段時間用在美妙而有生產力的變化之中。

這就是作者為我們講的“中年的新故事”,正能量滿滿。

如果你也正在為步入或即將步入中年而惶恐不安,建議你還是和我一樣,接受作者的觀點:放下所有的思想包袱,把“時間用在美妙而有生產力的變化之中”,盡情去“做些年輕時被禁止但你希望當時做的事”吧!


(【英】大衛·班布里基:《中年的意義》,譯者:周沛郁,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8年5月第一版)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