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自己也是人,這往往是初為父母者犯下的第一個嚴重錯誤,一個高效能父母會讓自己做一個凡人,一個真正的人。
簡而言之,父母是人不是神,他們無需假裝無條件地接受,無需總是顯得很有愛心和耐心,他允許自己做一個真實的人,真誠而富有人性。
《父母效能訓練手冊》之所以吸引我讀下去,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開篇作者即犀利地破除了幾則流傳已久的神話,直言不諱地指出,父母并不會因為做了父母,而一下子變成“三頭六臂”的超人。
在那些為父母所寫的書籍和文章所提倡的概念中,有一些流傳已久的觀點,具有很大的誤導性。比如:
父母應當對每一個孩子給予同樣的接受程度。
大多人都會欣然承認他們對自己遇到的成年人具有不同的接受程度。那么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為什么要有所不同呢?事實上,父母對一個特定的孩子的接受情況會受到這個孩子的性格的影響。
父母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地對他們的孩子保持一致性。
這一傳統告誡忽略了一個事實: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每個父母也都是各不相同的凡人,并且各種情況也是有所不同的。這樣的建議會產生有害的影響,導致父母隱藏他們真實的想法,去扮演一個情感總是一成不變的角色。
你可以接受一個孩子但不接受他的行為。
一個家長的情緒是針對一個正在做出某種行為的孩子產生的,不論這種情緒是接受或是不接受,而不是針對一個抽象的“孩子”。一個孩子是否感到自己作為一個人不被接受,取決于他有多少行為不被接受。因此你最好向自己(也向孩子)承認,當她在特定時刻以特定方式表現出某種言行時,你無法對她這個人產生接受感。這樣一來孩子將學會把你視為一個坦誠的人,因為你很真實。
以上這些說法不但具有誤導性,還與基本的事實相悖,當很多父母做不到時,會產生負疚感。破除掉成為完美父母的幻覺,我們才能腳踏實地地繼續修煉。
【每日一拆】父母是人而不是神,做真實的父母
R:
要想成為一名高效能的家長,你不必拋棄自己的人性。你可以接受自己作為一個人,對孩子有著積極和消極的情緒。你甚至不必非要保持一貫性才能成為一名高效能的父母。你無需假裝對一個孩子感到接受和愛,而實際上并沒有這樣的感受。你也無需對你所有的孩子感到同等程度的愛與接受。最后,你和你的配偶無需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站在同一戰線。但重要的是,你必須學會了解你的真實感受。
真實的父母會不可避免地對他們的孩子產生接受感和不接受感;他們對于同一行為的態度不可能永遠保持不變,而是會隨著時間而改變。他們不應(也不能)隱藏自己的真實情緒;他們應當接受一個事實,那就是一個父母可能會對某個行為感到接受,而另一個父母卻不接受;他們應當認識到,每個父母都會不可避免地對每一個孩子產生程度不同的接受感。
I:
前段時間做了一個夢,夢見我在孩子的體育課上到處找鞋子,操場上有很多雙鞋,可都是別人的,我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鞋子了。我從這個操場找到那個操場,看到孩子們在上體育課,還聽到一位媽媽大聲地訓孩子,提醒他注意聽講,我心里很不以為然。最終我也沒找到自己的鞋,只好穿了一雙別人的鞋,但覺得很不舒服,因為那不是我的。
這個夢反映了我的焦慮,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我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該用什么方法,最后哪怕用了別人的方法,也感覺不適合。而我翻遍操場上的每一雙鞋,想找到自己心目中的那雙,也就是適合自家孩子的教育方法。
有了孩子之后,我讀過很多與教育相關的書籍,可謂眾說紛紜,其中不乏互相沖突的理念,而最終能夠真正落實到生活實踐中的卻非常有限。
教育如同穿鞋,合不合腳,只有自己知道。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每家的父母也各不相同。負責任的父母,不會一味照搬別人的經驗,更不會削足適履,強求自家的孩子。而最最重要的是,父母首先要真實地面對自己,對自己的情緒、認知和信念保持覺察,并在此基礎之上,根據自己的孩子,尋找適合的方式,與孩子共同地成長。
唯有做真實的父母,才有力量。
A1:
昨天還為孩子隨意花錢的事情,對他很是生氣。以前,我會用更加委婉的方式迂回地表達憤怒,因為不想失去“好媽媽”的面具。現在,我選擇直接地表達不被尊重的憤怒,把自己的界限明確地告訴兒子,讓他知道我的真實情緒。
說實話,心還是有點虛虛的,過后忍不住有內疚和自責,覺得自己小題大做了,對孩子有失苛刻。曾經,我也如書中所說,哪怕心里對孩子的行為很不能接受,表面也要做出接受的樣子,然而被壓抑的情緒總會找機會爆發,比起“秋后算賬”的“虛假接受“,面對面直接地表達情緒和感受,可能讓孩子更加能夠清晰自己行為的邊界。
“沒有一位父母能夠接受孩子的所有行為”,比起表面和氣,背后慪氣,我寧愿選擇真實地表達,哪怕那看起來很沒有智慧,很不優雅。
A2:
孩子的行為,一部分是我們可以接受的,一部分是我們不可接受的。因此,一方面要通過不斷地成長,來給自己的內在空間擴容,成為更具接受性的父母,另一方面,可接受行為和不可接受行為的分界線并非一成不變,隨著我們當前的心情,健康狀況,環境壓力的不同,對孩子的接受性也會上下浮動。對當下的情緒保持覺知,能夠讓我們更加理性地與孩子互動。
最終,做真實的自己,既是孩子成長的需要,也是父母的內心需要。建立于真實自我基礎之上的親子關系才會真的牢不可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