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在認知方面有個原理叫“對比原理”。即如果兩個東西或兩件事物,它的重要的程度有很大差別的時候,放到一起你會認為它們之間的差別比實際的更大。
? ? 舉個例子說,你拿完重的東西再拿輕的東西,你會覺得重的更重、輕的更輕。還曾經有一個實驗室做了一個很有趣的實驗,很簡單,他就讓被試者左手放在熱水里,右手放在冷水里,放一段時間之后,兩只手同時放到溫水里,你們覺得這個人感覺會怎么樣?同樣是一盆水,溫度是一定的。但是這個人會感覺很奇怪,他的一只手覺得這盆水是冷的,一只手會覺得這盆水是熱的。這個現象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體驗到,這就是對比原理,基于之前的體驗,同一樣東西會給人不同的感覺。
? ? 麻省理工大學Dan Ariely教授曾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在《經濟學人》雜志看到了一則廣告,里面有3個選項,他對于人們會怎樣選擇很感興趣,于是把這則廣告給100個學生讓他們去選:
? ? A、59美元訂閱“經濟學人”一年的電子書;
? ? B、125美元訂閱“經濟學人”一年實體書;
? ? C、125元同時訂閱“經濟學人”一年的實體書和電子書。
? ? ?如果是你,你會怎么選擇?結果是,16%的學生選擇了“A”,84%選擇了“C”。沒有人選“B”,“B”,看似是個無用選項呢,于是他去掉選項“B”,讓100個學生再選一次。結果,這次有了讓人出乎意外的逆轉。有68%的學生選擇了“A”,32%選擇了“C”。
? ?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這是對比原理在作怪。
? ? ?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想要做某件事,聰明父母為了讓孩子順從自己想法或達到自己要求,他們通常會給孩子更多的選擇權利。讓孩子做“選擇題”,其中設置一些貌似無用的選項,但實際上它在孩子覺察不到的情況下,起了重要的對比作用,悄無聲息地影響著孩子的選擇。最后,孩子通過比較分析選出一個最有利于自己的選項,同時也符合父母的意愿。這樣就避免了父母孩子之間的矛盾,父母的要求孩子也會很樂意的服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