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于城鄉規劃專業|通過無數苦悶的腦內戰役才能找出最亮的那種設計
作者周同學,本科就讀于同濟大學,研究生就讀于德國卡塞爾大學。
城鄉規劃對許多人而言也許是一個很新鮮的詞語,聽起來有點陌生又很熟悉。熟悉是因為城市與鄉村是我們每一個人生活的地方,而陌生則是因為我們不知道如何去規劃自己生活的城市。
對“城鄉規劃”這個專業的解釋有很多種,可以從各種不同學科角度去解釋,經濟學家、社會學家、環境學家都可以給出他們自己的理解;而作為一個城鄉規劃專業的大學生,在專家們的理論解釋之外,我還有珍藏著一份非常令人心動的解釋:規劃就是向權力訴說真理。這個解釋來自我的第一堂專業課,老師在一切的最開始是這樣告訴我們這些規劃新生的。
如果要詳細地去理解這句看起來很高大的定義,那必須通過四年的學習和實踐,用身體和大腦去體驗和認知了。簡而言之規劃師像一個指揮家,將城市的各個組成部分有機地結合或者有序地分離,達到一種總體平衡的狀態。
城市是一個生命體,由許多“組織”和“器官”組成,有我們日常比較熟悉的交通、市政設施、景觀綠化,也有我們不太能發現的歷史文脈、社會關系等等。從物質到精神,規劃涉及到方方面面,規劃師們編織一張大網將所有要素連接起來,織成的網會美觀又有序,使人們能夠在高效舒適的現代社會中生活。
所以我們會發現,想成為一名合格的規劃師,必須掌握的技能也是包羅萬象。我們需要有清晰的頭腦和強大的邏輯思維,來處理和調整各種影響因素;也需要感性的雙手和藝術的靈感,將我們腦海中的設想用生動美麗地方式表達出來,讓非專業人士也能一目了然。
我的大學學習包括理論課程、設計課程與實踐課程,課堂上學習的基礎理論會馬上通過實際操作得到訓練。
專業的課程設置豐富并且相互交叉,你會發現有許多課程是互相補充和支撐的。比如,在學習了城市規劃原理的理論方法后我們才能針對一個具體任務進行設計。再比如學校還設置了許多看起來和規劃關系不大的藝術類課程,如音樂鑒賞、戲劇鑒賞和長達兩年的美術學習,為的是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能讓我們這些理科生能在藝術氛圍中耳濡目染,培養感性思維和創造力。
其實兩年的藝術學習真的非常短暫,絕對不足以讓我們真的接觸藝術的一丁點皮毛,但是這種努力不是無用的,起碼在許多同學腦內都留下了對藝術的尊重和向往,這一點在以后的設計中是非常有益的。
同樣,類似社會學、經濟學、地理學和景觀美學這類課程,雖然看起來和規劃設計沒有直接的聯系,但是他們都是城市成長的內生因素,對一個城市的綜合性理解和分析絕對離不開對她的生長脈絡、發展規律和生活在其中的人的行為模式的研究。
規劃是一門“雜學”,從文學到科學,什么都要懂一點,學一點,才能建立一個復雜的思維模式,而不是片面簡單地看待問題。社會學教會我們如何分析人們的活動模式和交往方式,經濟學教會我們預測城市可能的發展方向和合理的布局,地理學告訴我們城市是如何發展和變成今天的樣子,而景觀美學則教會我們如何是美,如何創造美。這些要素對一個城市而言都是不可缺少的。
由此我們知道,城鄉規劃這門學科非常的龐雜,一個成熟的規劃師至少需要20-30年甚至更久的學習和經驗積累,才能說自己對城市有一定的了解。這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因為文化沉淀和藝術修養都是需要慢慢培養的。這或許也是規劃師很少的原因之一,許多人在成為規劃師的途中就轉行做其他工作了。
另外由于需要大量涉獵各方面的知識,規劃專業學生的大學生涯都非常艱苦。熬夜和高強度工作是每個人必須經歷的階段,也給許多人帶來的健康問題。最使人痛苦的一點,也是每個設計行業可能面對的難點,就是靈感匱乏和自己的設想無法被實現,因此大量的苦悶、打擊和挫折也是可以預見的。
當然,有弊自然也有利,規劃專業會讓你比別人擁有更多思辨能力,更加關心你所生活的世界,你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城市是如何運行的,并且有可能用那你自己的手去改變和創造新的城市。另外,規劃專業的學生一般來說就業前景都挺好的,因為城市的發展離不開規劃,每個城市都需要我們。
對想學習規劃專業的同學,我認為可以在充分了解后,加強自己的藝術和文化培養,提前讓自己處于一種能迸發創造力的環境之中,并且開始認真觀察身邊的生活,試著去思考日常生活的運作規律,很多規劃原理就是從人們日常生活中得到的。
關于畢業后的去向問題,一般分為三類:就業,讀研和留學,三類比例差不多。
一般而言,大城市會提供更多機會,一個規格較高的設計院會有更多項目可以做,也可以與國際接軌,比如上海、深圳等,而且南方沿海城市的項目一般更活潑,約束更少,會有新的創意出現,當然對能力的要求也更高。
而一些地方設計院對人才更為渴望,找工作相對容易一些。也有一些同學選擇轉行從事別的工作,如動畫、平面設計等相關領域,甚至完全無關的工作。
就現狀而言,規劃行業整體呈現一個收縮的狀態,因為中國已經過了無節制發展的階段,各地都開始嘗試維持在一個穩定的水平,并且開始注重環境影響,也就是說很多大城市都度過了大拆大建的時期,相應的規劃也從大手筆大地塊的新城規劃,變成偏向于補丁式的舊城改造和向鄉村發展。
但是從外部來看,規劃仍然是非常熱門的職業,畢竟城市是不斷更新的,規劃也是不斷實施的。在國外規劃并不像中國這樣主要是政府的調控手段,而更多的是市民選擇和社區規劃。現在大數據的熱潮也使規劃的數據處理方向非常熱門,一些數據處理和計算機軟件相關的課程也是許多人專業細化的方向之一。
國外的規劃專業一般細分為城市設計,偏向設計類;城市管理,偏向政策類;和數據處理方向,比如地理信息和數字化設計。
我在高考結束后選擇了城市規劃這個專業,現在已經改名為城鄉規劃,并且在畢業后選在留學德國。這其中也經歷了許多,在此和大家分享。
我剛進入大學校園的時候,對這門學科是非常新鮮的和充滿憧憬的,因為聽上去很豪邁,可以改變和創造城市。然而過程并不豪邁,作為一個理科生,從小就是灌輸地邏輯推理方法,導致自己在人文素養方面極度缺乏。
開學后第一個作業我就通宵達旦,但是效果卻非常糟糕。我開始意識到這是一個需要理性分析和感性表達的專業,而我必然會被無法表達所限制,我可能說不出、畫不出心中所想,甚至根本想不出方案,無數個夜晚和空空的腦子空空的畫紙一起度過,這種對精神的折磨可想而知了。
即使到了大三,我還經常處于這種苦悶之中,一個為期4周的方案,我會用1周的時間去構思,去找一個有亮點的切入點,真的非常痛苦和絕望。因為你身邊總有那種靈感迸發的同學,他們才華橫溢,下筆如有神。但是一位老師告訴我,苦悶會伴隨你終身,因為設計就是和自己的思想搏斗,通過無數腦內戰役才能找出最亮的那顆寶石。后來我開始習慣痛苦的前期,因為我知道一旦我度過了這個階段,后面的過程就很快樂了。
當我每完成一個作品的時候我就會想象,會有什么人使用我設計的這塊場地,是老人還是小孩,是男人還是女人,這無疑是最讓人興奮的一點,也是許多人對規劃的向往。有一天在城市的一個角落會出現一個你布置的公園或者學校,有很多人會因此生活地更好。
而且學習過程中也確實充滿了樂趣。我們老師經常開玩笑說,規劃就是一張鐵嘴,一雙鐵腿。這四年中我做過數不清的問卷和訪談,和無數陌生人進行交談,問他們最想要什么,缺少什么,想過什么生活。這個過程讓我深切地體會到每個人是如何生活的,他們對生活有什么期待。
我也走過很多地方,規劃中叫“踏勘”,用自己的腳去看你要設計的基地,去感受周邊環境對他的影響,去幻想他以后可能會成為的樣子。我們去過一個海島上的村莊,為那里的村民規劃鄉村未來的發展方向,也去過北方一個小鎮,為他們找一個開發的亮點。
這都是非常真實的經歷,只有自己去交談,去觀察,才會明白到底什么叫做居民的需求。“以人為本”不是嘴上說說而已,或許有的設想太理想化不能實現,但是至少在學生時代我們就牢記了,以后進入社會也不會忘記。
我認為規劃是一個非常好的事業,當然想要學習他必須有很強的興趣支撐。高收入也是吸引我的一部分,但是對專業的熱愛和憧憬總是最能鼓舞人的。
之前也說過城市規劃是一門綜合性學科,也越來越偏向學科交叉,交通、市政設施和環境方向也是日后的重點。總而言之,城市規劃專業是一門復雜、多樣、有趣又偉大的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