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學習中最常遇到的能力錯覺是什么?在未來你有什么策略來避免再次陷入這種錯覺之中?
——第二本書《學習之道》【美】芭芭拉?奧克利
能力錯覺(illusions of competence):大多數人不斷重復閱讀筆記或課本,卻很少有人在學習時進行自我測驗或做提取練習,當課本擺在眼前,大腦會產生錯覺,以為學習材料也同樣存入了大腦,可這只是小和尚念經,沒有真正學到。
看了書中對“能力錯覺”的表述,直達心扉,太有共鳴了,這說的不就是我嗎?
一直認為“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無論聽什么,都拼命地記啊記,尤其是聽課,老師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我就手不停歇地刷刷狂寫,感覺自己在記錄老師說的要點精華,有的時候還拼命地抄寫PPT課件,以為把老師說的全部記下來抄下來,這些知識就全部歸我所有了,別人就拿不走了。
可是,絕大多數的筆記,記完就再也沒看過,聽過的課,聽的時候感覺太有道理了,如獲至寶,幾天后就基本忘記了,時間久了,幾乎留不下任何痕跡。
如:去年此時我剛好在參加培訓,每天專心聽講,認真記筆記,一周用完了一支水筆,一個多月幾乎寫完了一本筆記本,看起來是認真好學的樣子。可是,現在再回想去年培訓的內容,腦中是一片空白,沒有任何印象了,哪些老師上了什么課都已經記不清了,更不要說老師上了什么內容……唯一有印象的是,我代表小組上臺作總結發言,因為發言稿是我自己寫的,自己寫過發言稿總歸是有印象的,但具體寫了什么也已經很模糊了,只記得一句“學習永遠在路上……”
看書同樣如此,我也喜歡在書上標下劃線,標注重點要點金句精華,但是,很少會再回頭去重新翻看書本,再去仔細瀏覽自己做過的標記。
所以說,看過那么多本書,聽過那么多堂課,不等于說,你就默認擁有了書本的知識,你就自然掌握了老師的授課內容。
前一陣子,在寫給周老師的情書中,就描述過這一段困惑,摘錄如下:
——你說,因為你學了經濟學,所以能熟練運用經濟學知識去審時度勢作決策。
~~我身邊有不少學經濟的朋友,但是,卻很少有人能真正把經濟學常識用到真實的生活中。
——你說,因為你學了心理學,對人的畢生心理需求和發展過程都有了了解,所以生個娃可以淡定從容有的放矢,一切盡在掌握。
~~我身邊也不乏學心理學的朋友,但是,他們似乎也沒有運用心理學知識來過好這一生。
——這是為什么呢?
—學習,不僅僅是輸入,更重要的是輸出,不能使用的知識不是好知識,不會使用知識的人不是真正的學習者。
—學習,更需要踐行,要有深入分析、融會貫通、學以致用的能力。
所以說,學習是一種能力,學習要有方法,在輸入和輸出之間架設的橋梁,就是分析能力!
原來,我身邊那些學了經濟學和心理學卻不會使用的人,就是“能力錯覺”搗的鬼啊!原來這樣的情況是常態啊!
覺察到了“能力錯覺”的普遍存在,該如何規避,將“能力錯覺”轉化為“能力知覺”呢?
1、記憶:
學習掌握運用“遺忘曲線”的原理和方法,在恰當的時間節點來刻意練習,加強記憶,把需要的內容印在腦中,讓工作記憶變成長期記憶。
2、使用:
學習、學習、再學習,必須要跟著下聯:踐行、踐行、再踐行,學習的知識如何激活,使用就行啦!不用的知識始終石沉大海,最終消失在泡沫中,而一旦用起來,就像搏擊長空的浪花一朵朵,推著小船向前進。
3、分享:
教是最好的學,自己要有一滿瓶水,才能給別人半瓶水,自己首先要把知識搞懂弄通熟練掌握,才能把知識傳授給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