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得到APP聽了《武志紅的心理學課》關于“本我”的內容后,我決定來一次“釋放本我”的踐行,去做一件一直想做好,但始終不去做的事情——開車。我跟先生約定以后每天早晨我開車送他上班,他答應的很平淡,仿佛對我的“不靠譜”已經習以為常。其實,我很早就會開車,只是很不情愿開車,也始終不承認開車之便利勝于其它出行方式這個公認事實,因此終究也未熟能生巧。 這次踐行,我好像明白了其中的緣由。
01 壞的開始是挫敗的超鏈接
早晨,我告訴自己放輕松,愛咋咋地,開不好,還開不慢嘛,跟著感覺走就好啦。結果,我才剛開到車庫門口就鬧了笑話。車停的和刷卡機的距離有點遠,我得解開安全帶探出頭去才能刷上卡。我在內心對自己的說“真丟臉”,刷卡的時候我想“萬一我的胳膊都不夠長可怎么辦,我先生會不會說我”。刷完卡我顧不上系安全帶,就直接踩油門開出了車庫,因為后面有個“挨千刀”的司機正在按喇叭。這時我猛地意識到,我好想只能把車停下來才能倒出手來再次系上安全帶,可是這路況顯然不會給我這樣的機會。我有點著急心里很害怕先生擠兌我,這時他很鎮定的說“我把著方向盤,你來系安全帶”。這真是個好主意,不愧是老司機。我松了一口氣,順利開上了五環路,速度60脈。
然后怪事就來了,我心里不由自主的會想“我先生這會兒是怎么看我的,他會不會覺得我很蠢,祈禱他接下來可不要像以前那樣沖我發脾氣,他要是比我還緊張還要叨逼叨的話,那我就罷工。” 這時我的元認知啟動了,我問自己“說好的釋放本我,跟著感覺走呢?怎么跟著別人的感覺跑了呢?”
此刻,那些我從前開車時,先生坐在副駕駛上,緊張不堪,把評價+指責+失望+氣憤+一大堆亂七八糟的恐怖能量一股腦拋給我的景象,像電影膠片一樣在我的腦海里播放。那些過去的挫敗感并沒有過去,每次情景再現都會重新醒來。我想這是不是也類似于“童年的創傷”對成年的影響呢?兒童通過外部反饋來認識自己,這其中最重要的外部反饋即來自于父母。我想,每天,我的孩子可能也是這樣琢磨我的。這種憑借歷史經驗的揣度,測試甚至是遐想,不僅在心理上讓人沒著沒落,還會在身體上使人困乏不堪,對人的穩定性極具破壞力。
而這一切的發生程度最初全賴父母的態度,也就是武老師專欄中講的“權威期待”,父母對孩子最初的期待,形成孩子最早的命運。而這“期待”可不是我們心里想的“望子成龍”,而是我們行動上展現的,是認可和支持,還是懷疑和撇清責任。可能你會說“我們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不要在意別人的評價?!边@就好像你對大棚里剛剛發芽的幼苗說“你要內心強大,不要在乎風吹雨打?!?然后把它拿出大棚接受狂風暴雨的“錘煉和磨礪”,而有時候這些“狂風暴雨”還是你故意制造“人禍”。那你覺得你的幼苗內心會強大嗎? 內心強大的人真的是這樣煉成的嗎?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認為,好的父母會提供給孩子一個“抱持性環境”,當孩子表現好的時候給予認可,當孩子受挫折的時候提供支持。這樣的環境使孩子獲得了一個安全的外部容器,孩子將這個容器內化到心中,就形成了高自我穩定性,也就是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認為的獲得了歸屬感和安全感。當然也總有一些“反對派”偏執的認為這個不就是“慣著”嘛。如果你這“容器”可以達到讓孩子“自我穩定”的目的,“慣著”有什么不好嗎?這和驕縱可是兩碼事!
如果你對認可和支持還不能熟練把握的話,對它的反面你一定體會深刻。比如,當你表現好的時候,父母會說“別驕傲啊,看你下次表現!”“有什么好高興的,你早該如此!”。當你遭遇挫折的時候,父母會說“看看看,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 “你看你,我說什么來著,不聽話,是不是活該?”
在孩子生命的最初,ta們野性的“本我”真的是用來給你糾正的嗎?我倒是越發的覺得,那是另一個生命在勘探你這個“容器”有多大的“工具和武器”。
02 本能來啦有如神助
就這樣我們行駛在高速上,很快會經過一處入口(右側)),避免右側車道匯入車流的擁擠,先生讓我嘗試向左并線,然后就不說話了。我打了轉向燈,看后視鏡里左后方沒車,然后下意識的快速側頭余光向左后方瞥了一眼,感覺距離合適,就順勢并線了。這時候我心里升起一種喜悅的成就感,剛才那個下意識的動作,其實以前先生跟我說過好多好多次“因為后視鏡有盲區,心里打鼓的時候就快速側頭余光掃一眼后車?!蔽耶敃r想的是,能不能不并線,就一條道走到黑啊。一并線我就害怕,我可能打轉向燈好久方向盤都不轉,然后先生一定會有一筐嘮叨和評價蹲點“伺候”我,每到此時,我就會強烈覺知到,自己是個傀儡,開車帶腦子浪費,只帶我先生的就夠了。
今天他沒有廢話了,我自己本能下意識的反應也把自己下了一跳,這種體驗讓我清晰的理解了他的傳授的“經驗”。立刻就有了自信。而這種自信是經由我自己的體驗得來的,并非外部灌輸或強加。如果非要說外部起了什么作用的話,那個叫做影響&引導。
如果沒有影響&引導,人類內在的智慧會不會自然生成呢?我覺得一定會,你可以回憶一下,兒童從出生起掌握的技能:比如吃,抬頭,爬行,站立,說話,沒有一項是成人教會的,不是嗎?曾經有位哲人說“人類如果自然生長不經過任何干擾和教育,也會長成他們已經成為的樣子,也許還會更好。但那需要幾萬年?!?/p>
兒童之所以需要外力來協助長大的全部原因是——生命有限。所以成人得先搞清楚自己的位置:你是個helper,不是個ruler。你的出現是幫助兒童長大的更快,但如果已經快到不再經由兒童自身的體驗和思考,而直接執行成人的命令把完美結果呈現的話,不是本末倒置,且欲速不達了嗎?
我們下意識的行為或想法通常來自于潛意識或爬行動物腦。了解掌中大腦(見《由內而外的教養》Daniel J.Siegel 著)的朋友們都知道,腦干也被稱為爬行動物腦,它距離心臟最近,血液循環進入大腦最先通過它,所以面對外界刺激它的反應最迅速。它控制著人類的生存本能行為,存儲著我們的生命"野性”力量。這和佛洛依德人格理論的“本我”的概念十分相似。本我象征著我們的內在小孩,遵循享樂原則,也就是怎么舒服怎么來。而超我象征著我們的內在父母,遵循道德原則,也就是不能光我舒服,也得顧及別人。
溫尼科特說“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如果沒有超我,我們可能會沒有規則不尊重秩序,失去道德。而如果沒有本我,我們內在驅動力也將不復存在,生命的意義則無從談起,與行尸走肉無異。那么如何守護住孩子內在“本我”的生命力量呢?他認為父母和老師以及其他權威應該鼓勵孩子活出本我活出野性,因為本我和野性才是生命,而超我永遠不會是生命。 而是生命的相框。(前面是武志紅老師講的,最后一句是我覺得。)
女人們愛慕有男人味兒的男人,男人們追求有女人味的女人。這味兒究竟是個啥味兒呢?我覺得就是本我的“野味兒”。這是一種致命的吸引力。想想你曾傾慕和欣賞過得那些人們吧,你是不是已經深有體會?
當孩子哭泣時,就讓他哭個夠;當孩子笑的時候就和他一起大笑;當孩子傷心的時候,聽聽他的故事;當孩子委屈的時候,給他一個抱抱。千萬回的“告訴”也抵不過一次本能體驗的心領神會。最重要的是:閉上嘴,少啰嗦。收起你的指責和評價。如果孩子向我們尋求幫助,一個建設性的建議就已經足夠。而“替他做”不過是在剝奪了他們體驗和長大的機會。
03 你以為的并不一定是你以為的
路上盡管我也緊張,但也會盡量專注,而最考驗司機專注力的,可能就是跟在一輛大客車后面很長一段時間,看不到前方,兩側也沒有機會并線,唯有僅僅盯住,保持最小安全車距,謹防有車插隊。其實別人插我的隊,我是能夠坦然接受的,人家技高一籌,當然自嘆不如甘愿讓路嘍。每到此時,先生就不干了。他宣稱“每個司機手握方向盤所守護的道路,象征著每個司機的尊嚴,而尊嚴怎能任由他人隨意踐踏,當然必須守住”。
這強加于人的道理,搞得我得十分認真的守護我被灌輸的“尊嚴”。這讓我想到京東最近的廣告詞“你以為的并不一定是你以為的。” 父母讓孩子以為的,可能也并不一定是他們真正以為的。只是我們說的那么有道理那么危險那么真誠那么無法辯駁,孩子們不內化都不行了。最著名的大道理莫過于“如果你不好好學習就考不上好大學,如果考不上好大學,就找不到好工作,如果找不到好工作,就找不到好對象,如果找不到好對象......” 當時聽上去不明覺厲。這大道理被講了二三十年,請問:你今天以為的還是你曾經以為的嗎?
有一次我給一位講師做助教在學校給小學生講正面管教,當講師問大家“我們為什么要學習?” 孩子們回答踴躍,突然有一個聲音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全場哄堂大笑......
我可能曾經講了太多的道理今天看來都只是我以為的“道理”,面對孩子們,我真的應該閉嘴了,留給他們思考,體驗和想象的空間,讓他們犯屬于自己的錯誤,得出屬于自己的結論,做出自己能負責的決定。
04 你生氣只是因為我與你想象的不同
走過那個入口后,不久我們就要下高速,現在的任務是右并線。副駕駛的先生看了右后方路況后命令我說,向右打轉向...... 加速,加速?。∥也⑦^去后,他情緒還沒散開,叨叨著?“你剛才怎么不快點加速呢,并線還不加速,都要蹭到后面車頭了.......bulabulabula”。
要是以前我一定是請他閉嘴,或者干脆不說話自己慪氣,想著他應該懂我。今天老娘本我出來了,就不是那么回事兒了。我平靜的說:“這位兄臺,你要知道,我并不是你身上的某個聲控的器官,你說右并就馬上右并了。在我的腦子里,右并線的步驟是,我要先看右后視鏡,再放慢速度保持前車距離,打轉向燈,然后確定時機OK,最后加速右并。我們是兩個人,不是說你看了后視鏡就等于我也看了,我并不是你。而你生氣只是因為我不是你,或者跟你想象的不同嗎?” 先生默不作聲,不知道是我說中了什么,還是這位兄臺懶得跟我爭辯。我可不管了,我要用我舒服的方式開車,別指揮我,別評價我,少啰嗦,別煩!
不知道你有沒有那種感覺,就是看上去你很愛你的家人,事無巨細的為他們“代勞”,幫助,提供便利,每天都來回來去“千叮嚀萬囑咐”,但往往被嫌棄,被別人煩,你還覺得十分委屈,心里想著那句老話“我是為了你好,你怎么還不領情?”
就在剛才那一輪和先生的“切磋中”我仿佛全然體會了一把,這樣被對待過的孩子們的感受:成人就好像有一種要把孩子變成自己的某個器官的執念。如果你是你,我就不放心,你不行。如果你照我說的做,甚至成為我,我就放心了。
成人啊,你為何如此自戀!用我兒子的話說 “媽媽,你太沒有禮貌了,你都沒有經過我的同意!”
慚愧嗎?慚愧!兒童對成人的信任幾乎是天生的,而成人對兒童信任感的建立則會更久。有人說 “孩子能力弱,大人能力強,孩子當然信任大人啦。 孩子就是容易做錯事,所以成人對孩子不容易信任很正常吧。”
真的是這樣嗎?我倒覺孩子容易犯錯是受到成人的“蠱惑”。
有一次,在小區里我老遠就聽到一位老人對一個剛會跑的小孩子喋喋不休的說:“慢點跑,摔,摔,摔......,慢點跑,摔,摔,摔......”,然后孩子就真的摔了,哇哇大哭起來。
還有一次,我家奶奶給孩子沖奶喝,兒子跑進廚房,抱著奶瓶扭頭很神氣的走向自己喝奶的地方。這時候奶奶說“你不能拿奶瓶,打了呀,打了呀,打了呀......” 然后奶瓶就掉地上了......真是果然不出“奶奶所料”。
如此這般的受到“蠱惑”的例子不勝枚舉,最典型的可能要算小孩子撒謊了。我記得我小時候撒謊多半是因為講真話一定會挨打,至少會讓爸媽不高興,那簡直就像是他們逼我說謊的一樣。事實上,如果孩子撒謊得不到任何好處的話,沒有人會撒謊。而成人不但成功的“蠱惑”了孩子撒謊,還成功的讓他們感到惴惴不安和內疚自責。這僅僅是因為現實與我們想象的不同。
05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兩個人經歷了一路“內心的對決”,我終于把車開到了目的地,先生下車的時候臉拉得老長,緊張的能量還掛在身上。他一句話也沒跟我說就走了??磥砦衣犓?,遠比我成功完成任務更重要。
常說鼓勵始于“看見”,而“我的眼里只有你”到底是怎樣煉成的呢?什么時候我們能放下“自我”,那個時候就能“看見”別人和遇到未知的自己了吧。這讓我反思,我對孩子們和先生發脾氣的時候,究竟是因為他們做的不好,還是他們沒有聽我的呢?而我真的“看見”他們的成長的“用心”了嗎?老話說“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正當我“深思”的時候,先生給我來電話說“剛才一路都開的不錯,車速車距都保持的很好,就是并線要觀察時機和注意速度,挺好的,繼續努力!晚上回家還是你開哈。” 看來先生的“自我”緩沖了一會兒放下了,然后就“看見”了我開車“不是最好,但可以更好”的事實。一個遲到的“看見”比起“全然忽視”距離理想中期待的“全然看見”需要彼此共同的努力和信任。
而對孩子最好的期待正是“我信任你”,而不被信任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呢?除了上面的體會,我在知乎上無意中看到一位網友這樣的描述:就像在沙灘上寫字,無論多么認真和努力,都抵不過一陣海浪拂過。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