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過楊熹文的《請尊重一個姑娘的努力》,時隔半年之久,我仍然清晰地記得老楊的榮辱與浮沉。其實,我對雞湯類的書比較反感,當初是看到這本書的書評中的一句話打動了我:老楊在新西蘭的中餐館打工,利用碎片時間在后廚臟亂的的臺上用小紙條堅持寫作。就是這么任性,我會因為一句話而買一本書。
老楊是我知道的人中最努力的人。在她大四畢業那年,她拿著打工簽證去了新西蘭,在新西蘭工作了一年,湊齊了學費,便在那邊讀研究生。曾經交完學費,她的卡上只剩下不到1紐幣,她便馬不停蹄地去打工了。學費、生活費都壓在這個瘦弱的小姑娘身上,很多出國留學的人花著父母的錢,還沒能拿到畢業證,完全無法想象這樣負重前行地人是怎樣完好無損地生存并順利畢業的。
記得她放學后因為太餓又沒錢只能吃過期的食品,記得她因為長期營養不良而貧血,記得她總是被餐館的老板娘辱罵,記得她同時打三份工,身、頭發上都沾滿了油漬味,記得她被富二代同學瞧不起……我總算是明白了書名的含義了,原來在很多人眼里只有沒錢和有錢的區別,沒人關心你付出了多少。可是,一個姑娘,不靠父母,不靠偷搶,也不靠包養,僅僅靠自己的雙手掙錢養活自己,就值得被人尊重。
她說,人的心,可以是壞的,她對世界的信任所剩不多。我非常心疼老楊,能說出這句話的,一定是經歷過常人無法理解的刀光劍影,她只能獨自面對生活的血雨腥風。那些認為世界充滿愛、歲月靜好的人一定是有人替你遮風擋雨。
?老楊說她是一個努力遠遠多于才氣的人。據一萬小時定律,一個人想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一萬小時。老楊說她十幾歲就開始練習寫作,多年從周末里省出來的時間,以及如今這直到二十七歲都像清教徒般的堅持。這樣算來,她應該算是寫作領域的專家,實事上她的確是炙手可熱的作家,可她卻說她連個庸人都算不上,有很多年輕人的才氣都抵得上她這些年所有的努力。此前,我一直以為她的才氣是與生俱來的,沒想到她是靠傻傻的堅持積淀出來的。這樣一個永遠謙卑,永遠努力的老楊,想不成功都難。
老楊曾引用過楊麗萍的一句話,“有些人的生命是為了傳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體驗,而我是生命的旁觀者。”她們都是生命的旁觀者,她們以最挺拔的姿態觀賞生命的長河。在最青春的日子里,她用閱讀和旅行來擴寬視野,并養成堅持運動的好習慣。現在的她終于成為了她最想成為的模樣,她不用再朝九晚五地去工作,光靠寫字就能養活自己,閑事看浪花卷卷,賞海風習習。
?我非常佩服老楊的勇氣和毅力,至少現在的我做不到她那樣。沒錢的晃蕩青春是需要付出慘痛的代價,可是晃蕩本身就已經足夠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