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聊聊一個小眾節日“誠實節”。
這里的“誠實節”和“匹諾曹”沒啥關系。
01
“誠實節”的由來
在日歷上,5月2日是個非常普通的日子,但對于美國威斯康星州的中小學生來講,卻很特殊,因為這一天要過“誠實節”。
每年的這個時候,當地各個學校都會舉行形式多樣的活動,對學生進行誠實教育。“誠實節”是為紀念一個年僅8歲的男孩而設立的,他因為堅持誠實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來聽故事:
在美國的威斯康星州蒙特羅市,曾有一個名叫埃默紐·旦南的孩子。埃默紐五歲的時候父母雙亡,成了一個孤苦伶仃的孤兒,生活無依無靠。這時,有個名叫諾頓的酒店老板對他說:“埃默紐,你到我的店里來干活吧!”后被諾頓夫婦收養為義子。老板是個貪婪的人,他這樣做只是為了討得一個慈善的好名聲,讓大家以為他心地善良,從而幫他干更多的活。
轉眼之間,三年過去了,埃默紐長到了八歲,他每天辛勤勞動,待人誠懇,彬彬有禮。
一個晚上,勞累了一天的埃默紐睡得正香,忽然,一聲巨響驚醒了他。埃默紐不知發生了什么事,連忙起床到外面去看,一幕可怕的情景出現在他的眼前。“天啊,你們在干什么!”他叫起來。原來,老板夫婦正在殺人。被殺的是個商人,隨身帶了很多錢,晚上他在酒店喝酒,結果醉成一攤泥。諾頓財迷心竅,為了掠奪錢財,竟殺死了商人。
埃默紐看見鮮血四濺,頓時嚇壞了,他連忙跑回到自己的小房間躲了起來。不一會兒,老板收拾干凈外面的血跡,走進了埃默紐的房間。他裝出悲哀的樣子說:“孩子,你都看到了,殺死他我也很傷心。明天,如果警察來問這件事,你就說,這個商人喝醉了酒,見人就打,老板是為了自衛,把凳子扔過去,不料竟把他砸死了。” 埃默紐望著兇狠的老板,膽怯卻堅定地說:“不,爸爸,事情不是這樣的,我不想說謊。”
老板生氣了,逼著他說:“你必須得這樣說,快向我發誓!”埃默紐搖搖頭說:“不,我不想說謊!”老板惱羞成怒,說:“那我就不客氣了!”說罷,他把埃默紐捆綁起來,吊在屋梁上,用鞭子抽打他。“照不照我的話說?”“不!”老板見埃默紐不改口,就狠命地抽打,最后,埃默紐被活活地打死了。
事后,諾頓夫婦受到法律的嚴懲。埃默紐小小年紀,至死不肯說謊,他的事跡深深地感動了人們。蒙特羅市政府為埃默紐建造一塊紀念碑和一座塑像。紀念碑上寫著:“懷念為真理而屈死的人,他在天堂永生。”威斯康星州政府決定每年5月2日為“誠實節”,以永久紀念這個誠實而勇敢的孩子。
——《絕不說謊的孩子》主要摘自:《外國風物從書》(世界知識出版社)
02
什么是誠實
關于誠實,可能人人都說說上半天。畢竟,打小,父母師長便教育我們要做誠實的孩子,當然也少不了因為撒謊挨過訓斥,吃過“毛竹片燒肉”。然而,究竟怎樣才是標準的“誠實”呢?
一般而言,誠實有兩種含義。一是指內心與言行一致,不虛假;二是指準確地說明事情的原委以贏得信任。拉拉藤分析,第一種誠實,是一種品格;第二種,則是一種態度。
對于誠實的向往追隨,人類從未缺失。比如伊索寓言《狼來了》(拉拉藤一度認為這是中國故事),安徒生童話《皇帝的新衣》,中國也有《金斧頭銀斧頭和鐵斧頭》的故事。
中國古代有不少關于“誠實”的典故。
《潛夫論·實貢》:“夫高論而相欺,不若忠論而誠實。”
《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勸君出語須誠實,口舌從來是禍基。”
《后漢書·郭太傳》:“林宗追而謝之曰:‘賈子厚誠實兇德,然洗心向善。仲尼不逆互鄉,故吾許其進也。’”
《古尊宿語錄·云峰悅禪師初住翠巖語錄》:“師云:‘從來叢林極有商量,或有道,須知黃檗有陷虎之機。又道,須知南泉有殺虎之威。若據與么說話,誠實苦哉。’”
03
中國人的誠信
當下,西方的諸多節日已不是潛移默化,而是明目張膽地進入到我們的生活,其中不乏有大肆炒作、嚴重商業化的情人節、圣誕節等等,連父親節、母親節也成為了賣花送禮的“好時節”。
同樣,在中國諸多傳統節日里,有關于愛情的“七夕”情人節、親情的“中秋節”,尊老孝親的“重陽節”,卻嚴重缺少精神層面的節日或紀念日,好端端的“端午”,不小心就成了“粽子節”。
由此看來“誠實節”,無論古今或是中外,都顯得難能可貴。
幾千年歷史的中國,不乏誠實的人,為什么沒有孕育出一個關于“誠實”的節日呢?或許相對于“誠”,中國人更喜歡“信”。這點似乎都不用去論證,掰著手指數一數,中國傳統文化中更多講究“信”,如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
中國傳統幾大家: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出乎意料的都講“信”,其代表人物的代表性觀點有:
孔子:民無信不立。
老子: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墨子:言不信者,行不果。
法家:立法禁、重執守、信賞罰。
以至于,在中國很少去單獨講“誠實”,更多是講“誠信”。細細揣摩,的確誠信所蘊含的深意,要遠遠大于誠實。通俗點講,誠實是一種品格,誠信則是道德。
04
大淮安的誠信
說到誠信,當然要說說咱們大淮安。有請咱們的兵仙戰神韓大將軍出馬了。
韓信,名里有信,命里有信。分享一篇韓信守信的故事:
報恩漂母
韓信幼時家里很貧窮,常常衣食無著,他跟著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飯剩菜過日子。小韓信白天幫哥哥干活,晚上刻苦讀書,刻薄的嫂嫂還是非常討厭他讀書,認為讀書耗費了燈油,又沒有用處。于是韓信只好流落街頭,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
有一位為別人當用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讀書,還每天給他飯吃。面對老婆婆的一片誠心,韓信很感激,他對老人說:“我長大了一定要報答你。”老婆婆笑著說:“等你長大后我就入土了。”后來韓信成為著名的將領,被劉邦封為楚王,他仍然惦記著這位曾經給他幫助的老人。他于是找到這位老人,將老人接到自己的宮殿里,像對待自己的母親一樣對待她。
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信釣于城下,諸漂母漂,有一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十日。又:“信至國,如所從食漂母,賜千金。”
如果說“一飯千金”更側重于感恩,那么只有一字之差的另外一個成語“一諾千金”,便實實在在的傳遞出誠信的價值意義。
《史記·季布欒布列傳》:
“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乃季布,楚地下相(今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人,原效力于西楚霸王項羽,后被劉邦赦免為官。季布為人仗義,好打抱不平,以信守諾言、講信用而著稱,所以楚國人中廣泛流傳著“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的諺語。
原來,大淮安也算得上中國“誠信”文化的發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