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諒我的后知后覺,在三時三餐開播幾年后,才誤打誤撞的開始看這個節目。當然這充分說明了兩點,一是我不是緊跟潮流的人,在用心觀看,用心評論,二是這個節目也不僅僅是個流量的節目,經得起時間的檢驗。講真,我此前看綜藝的標準是要么有讓人捧腹大笑的事,要么有我非常喜歡的明星。三餐三時看起來太過平淡了。但架不住我是吃貨啊,在看完或者看膩小森林、孤獨的美食家、深夜食堂、一起吃飯吧等等美食影片后,我只能將魔爪伸向了類美食節目——三時三餐。
這些天我一直在思考我怎么會對如此平淡的節目上癮呢。原因大概有四吧:其一對節目里的人來說,做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所以在不經意間設置了懸念,到底這一集他們能否成功?就是這個懸念讓大家可以一追再追。目前為止我已看完兩季,農村篇和漁村篇的第一集。農村篇的兩個人(第二季變成三個人)都是做飯小白,所以他們的挑戰就是能否順利完成節目組提出的菜單,當然菜的原材料相對而言還是比較豐富。漁村篇的車勝元屬于大廚級別的,但是食材具有不確定,而且節目組提出的菜單要求越來越高。相對于依據不同級別的人,設置了不同級別的難度,能挑戰但最終也能成功。觀看的人也能在經過懸念之后能夠欣慰的微笑。此前有人說向往的生活有點抄襲三時三餐。現在看來在節目設置上確實很像,拋開抄襲的因素不談,我以為向往的生活最終沒讓我看下去的原因就是困難設置得不夠:這個不夠是因為黃磊太強了,而且各種食材也是很輕易的獲得。這讓節目看起來像是個美食節目,我們看著黃磊做出賽螃蟹、佛跳墻等等,只能自嘆不如,然后也就沒有然后呢。二是有可以看得到的成長和收獲。這點在農村篇里體現得更加強烈。李瑞鎮和澤演剛參加節目的時候什么都不會,連飯都煮不好。后來澤演敢于挑戰培根肉這種連專業廚師都覺得很難的料理,并且大獲成功;而李瑞鎮在節目組的強烈要求下,開始做面包,連百吉餅都挑戰成功,成為名副其實的面包王。作為一個觀眾來說,看到他們一路成長,露出親媽粉的含蓄微笑。再有就是收獲,在農村篇第二季中,我們看著玉米、土豆、番茄、黃瓜等等種子被栽下去,然后經歷了澆水、除草等等操作,迎來了碩果累累。這是不是讓我們極大滿足呢,反正我是。其三就是這真的是現代都市人夢想回歸的生活。這種感覺對我在農村長大,但又離開農村很多年的人來說,尤其顯著。小時候的李子樹、桃子樹、橘子樹、柚子樹,在不同的季節提供著不同的水果,而黃瓜、香瓜、豆角、茄子各種蔬菜更是需要時候摘就可以,新鮮味美。當然這種感覺是離開農村的時候才滋生出來,原在農村待著的時候真是不以為然。看著他們每天忙活于三餐,再次加深了我的這種感覺。其四讓我再次感覺了美好背后的艱辛。從小被寵著長大,現在也不太愛做飯,但隨著見識的增加,口味變得挑剔。三時三餐真的讓我看到了一頓飯的不易,也體會到了父母的不易。常規的刷鍋洗碗、劈柴燒火這些已經很麻煩,如再加上食物難以取得,難以清理,真是難上加難。漁村篇中車勝元和真大海早上五點鐘冒著大風去采集海虹,然后費勁的收拾,在入口的那一刻真是經過相當多的工序。農村篇中從田地里收割高粱本來就艱辛滿滿,還要有除殼,磨粉等多個工序,才能變成我們的食物。以前沒看到這些的時候,感恩總是一句空話,但是看了這個節目后,對各種艱辛有了更加直觀的感受,你會知道一道簡單的食物,在進入你的嘴之前,經過了多少人的努力,所以感恩就更具有實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