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海回樟樹的這些天,一直是在渾渾噩噩的吃睡中度過的,家里只有母親,弟弟,和我三人,父親在離樟樹一百公里外的吉水上班,大概兩周回來一次,奶奶去年就搬到鄉下去生活了,自從爺爺走了以后,她就更加格外想念鄉下的生活,她一個人在老家鄉村的小院里種點蔬菜,養幾只雞,天氣晴好的時候就坐在院子里曬太陽,守著爺爺的回憶過日子,倒也過的輕松自在了。
回來的第一天我去鄉下看過她,老人家生活過得越來越簡單,簡單到平常的飯食只需一碗白粥配一小碟少鹽的青菜,有時候煮面吃,也是清淡的只有面和湯,油鹽都很少放,她身體一直不好,醫生叮囑很多東西不能吃,況且她也吃不下。
我的老家離樟樹市區不算很遠,也就三四十公里的路程,村里原先的老宅幾乎都換成了小洋樓,年輕人在外打拼,賺的缽滿盆滿便紛紛爭先恐后的回來蓋新房子,蓋完了房子又繼續回到大城市里去奔波,留下那些孤獨的老人們眼巴巴的苦守著這空空蕩蕩的樓房,繼續日復一日的寂寥光陰,村里的老宅子幾乎都在一夜之間消失殆盡,只有奶奶的房子還是如同風燭歲月里的老人靜靜地佇立在那里。
房子很舊,但還算整潔,青磚黑瓦的江南古建筑,經過風吹日曬和雨水的冼禮,房屋的面貌早已斑駁,但歲月和雨水并沒有洗去青磚黑瓦那獨有的風韻,雖沒有城市建筑的雍容華貴,更不似鋼筋混凝土的冷漠,它靜靜地佇立在那里,古樸而又簡單的美麗!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這樣的房子算得上是小康水平了。房子的屋頂有四個檐角,青瓦起墊飛翹,在蔚藍的天際間像是展翅的雄鷹。層層跌落的馬頭墻高出屋脊,黑白分明,“青磚小瓦馬頭墻,回廊掛落花格窗。”大概就是這樣的意境吧。進門的屋頂上有個小小的天井,四方之財如同天上之水,源源不斷地流入家中,寓意著四水歸堂的美好愿望。
屋子里的陳列也很簡單,廳堂正中央是一張紅木漆的長條桌,長條桌上擺著爺爺的遺像,廳堂里吃飯的八仙桌早已隨時間的年輪變得陳舊發白,四間廂房分別在東西南北四個角。我在這間老房子里曾經度過了一小段童年時光,之所以說是一小段,是因為從我記事起,就一直跟隨大人漂泊,直到我十二歲上小學三年級開始,才穩定下來,定居在樟樹市區。大概在我五六歲的光景,只記得我和弟弟在這間宅子里屋前屋后的奔跑追逐,嬉笑打鬧,那時候屋子的后院有一棵高大的柿子樹,還有幾棵棗樹,每到夏天枝繁葉茂,陽光穿過樹葉落下一地金燦燦的光影碎片,蟬鳴冗長,蛙聲陣陣,我和弟弟總愛在大樹下挖蚯蚓,挑逗毛毛蟲,或者觀察螞蟻搬家,有時候爬的高高的去摘棗子,爺爺則是光著膀子靠在木椅子上打瞌睡。院門外是一條清澈的水渠,水渠邊的青石板在水流的沖刷打磨下顯得光滑剔透,記憶中奶奶總是在這條水渠邊洗衣服,偶爾訓斥我們的調皮搗蛋,我的童年記憶里最美好的時光,大概就是這些了。
如今,老宅的院落早已不是當年的樣子,前些年村里新修祠堂,挖土機轟隆隆的壓過老家的院子,院墻被推倒了,柿子樹和棗樹也都相繼被砍掉,水渠早已填滿了垃圾,后來父親回去將院子的圍墻重新砌好了,院墻也增高了不少,只是院子里的一切都消失了,只留下一個空蕩蕩的院子和滿園的荒草,直到去年奶奶突然執意要回鄉下,才讓落寞的院子又重現了一些生機。
奶奶一天比一天老了,說話聲音很輕,動作很慢,坐著跟她說話的功夫都會睡著,可她仍固執的要住在這里,她說,這里的一切都是她和爺爺年輕時候一磚一瓦打拼下來的,有他們當年的氣息,在那個貧窮的歲月里,他們勤勤懇懇,吃苦受累,可是生活的踏實,是的!正是這份踏實,讓她不愿意離開,讓她甘愿靜靜守候。
一座老宅,一方小院,一副遺像,在奶奶晚年的時光里,陪伴她的也只有這些,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