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晚,在手機上閱讀了艾里香寫的《冬天到了》,其內容是對林語堂《北平的冬天》、郁達夫《江南的冬景》、老舍《濟南的冬天》、豐子愷《初冬浴日漫感》、馮驥才《冬日絮語》、賈平凹《冬景》、蘇童《關于冬天》,以上七位作家前輩描寫冬天的文章集中做了經典摘錄,并用絕不重樣兒的溢美之詞表達他的閱讀感受。比如:《北平的冬天》是生動有趣,《冬日絮語》是豐厚博大。總之,冬天在七位作家眼中雖各有不同,但都很美,給人以遐想,值得用文字加以描寫、刻畫。
非常慚愧,對于以上文章,我都沒有看過,甚至個別前輩的作品還從未觸及,所以很佩服艾里香閱讀量之巨大、之系統。雖然常常自喻為愛讀書、好寫作的人,但對比各位前輩,包括艾里香,說自己是插科打諢來的都太過高估了,我不是個能好好坐下來靜心讀書寫文章的人,一切只憑心情、感覺。
既然今天讀了關于冬天的文章,我也寫幾筆,算是練手吧。
關于冬天,即便有七位前輩的作品,以及艾里香的讀后感,但我還是不喜歡它,因為寒冷是越不過去的坎兒。作為女人,尤其害怕這季節里因穿的太厚重,遮蓋了好身材,失了美感。所以,唯老舍先生《濟南的冬天》中一句:“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打動了我,有機會一定全文拜讀,體會艾里香對其溫情可愛的感悟。
我是正宗的西北人,在冬季里只有雪讓我對它還抱有一份期待。但近幾年,雪越發嬌貴了,一般很少出來見人,就是出來了,也多半只是露個臉兒,算是給冬天個面子,又匆匆回屋待著去了,好像它也很怕冷似的。
幾年下來,反倒是霧霾成了冬天的標志。就在12月7日,北京首次發出霧霾紅色預警。我們這里稍好些,為橙色。別怪我心理陰暗,終于在這方面找到了比首都人民優越的感覺,有些喜滋滋的。
都到這份上了,霧都的稱號我們首都北京應該是穩拿在手了吧?據說該稱號的前任——英國倫敦,1952年因為霧霾死了1.2萬人,堪稱災難。
霧霾在中國也已經肆虐好幾年了,但是沒聽說因此死了多少人?我想應該歸功于現代醫療技術發達了,人民群眾整體身體素質提升了的緣故。
今年年初,前央視主持人柴靜的《蒼穹之下》在網絡上紅極一時,第一次全面而真實的向世人揭示了霧霾之可怕、之嚴重,到了駭人聽聞的地步。
不知以上七位作家前輩,包括艾里香,對于如今的冬天,再運筆寫下的文章,又會有怎樣的內容?我想,就他們的功力,肯定還是各具特色、各有風味,但美感怕是要在濃重的霧霾籠罩下大打折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