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們家很窮嗎?”你的回答可能害孩子一生!

1、

每個周末我都要去附近的大賣場采購一番,像倉鼠一樣盡可能多地囤積生活必需品。

上周出發前小諾正在看動畫片,不太樂意和我同去。為了把孩子從電視前帶走,我答應她可以買一個小玩具。

一到賣場,小諾就迫不及待地要去挑選自己的禮物,至于買什么,她其實沒有具體的想法。

在文具柜臺我給了她很多建議,比如一小桶橡皮泥,一個小本子,一盒水彩筆等等,都被她無情地拒絕了,理由是這些東西可以在小區門口的書店里買到。

到了玩具柜臺,她一眼就看中了一大盒裝扮娃娃(類似芭比的那種),里面一溜站著6個穿著各式裙子的“公主”,旁邊還有許多備用的衣裙,以及衣柜鞋子和首飾之類。

我一看價格,要兩百多。拿著盒子仔細看,“公主”及衣裙的做工挺粗糙的,就想勸孩子換個禮物。

“這種我們家不是有一盒嗎?4個公主的那個。”

“那是姐姐小時候玩的,不是我的。”

“姐姐不是送給你了嗎?”

“我很喜歡,不可以再買一盒嗎?這樣我們家就有很多公主了。”

我本來想說要那么多公主干嘛,不過我知道說了也沒用,在孩子眼里多少都不嫌多。

我只好開始挑刺:“你看這個裙子不漂亮,這里線都出來了。”

“可是我覺得很漂亮啊!”

我決定說實話:“這個做得不是很好,價格卻很貴,不劃算,我們買別的吧。”

小諾沉默了一下問:“媽媽,我們家很窮嗎?”

這句話可不能隨便回答。我望著坐在購物車上的孩子的眼睛,平靜地說:“我們家不是很窮,養你和姐姐的錢肯定夠了,這個你不用擔心。”

說完我朝她微笑一下,孩子如釋重負般地還我一個微笑。

我接著說:“不管窮不窮,都不應該浪費錢,也不應該浪費東西。”

小諾很主動地補充:“不能浪費糧食,不能浪費水。”

“是啊,所以家里已經有了的東西就不要再買了,否則就是浪費。比如家里已經有餐桌了,我們看到好看的餐桌還要買一張回去嗎?”

至此,小諾被成功轉移注意力:“那不行,沒地方放啊!”于是我們愉快地離開了那個玩具柜臺,最終她選擇了一把有音樂的泡泡槍,開心極了。

2

有一次辦事回家路過菜市場,決定停下來順便買點兒菜。可是路側的停車位全都滿了,可氣的是最前端的那輛轎車停在了第一和第二個位置的中間,占了兩個位。

我看到它的前頭沒有出入口和人行橫道之類,猶豫了一會兒就把車停在這輛轎車的前方,這樣我的車大半個身子在停車位里,車頭卻在外面。

我帶著小諾迅速沖向菜市場,想著快點兒回來,希望警察蜀黍沒這么巧。

當我買好菜返回時,一張黃色的單子安安靜靜地貼在前擋風玻璃上。我有點郁悶地說:“糟糕,我們被貼罰單了。”

小諾一聽,立即兩眼放光:“啊?真的嗎?快給我看看。”興奮之情溢于言表。

孩子一向非常喜歡聽警察蜀黍的故事,時常讓我編給她聽。警察抓小偷啦,警察指揮交通啦,警察送迷路的小孩回家啦......警察蜀黍是她心中的偶像。每回坐在車上,她都要一路數著遇見幾個交警。

這回,警察蜀黍與我們近距離接觸了,他竟然還給我們貼了罰單,這張單子上的字是警察蜀黍寫的耶!

小諾激動地問:“這張單子可以送給我嗎?”那神情,妥妥的一個腦殘粉。

“這是一張罰單哎,我們要被罰款了!”

“罰款是什么意思?”

“就是要交錢,把我們的錢交出去。”

小諾立即擔憂起來:“媽媽,我們家的錢不夠交罰款了嗎?”

“那是夠的。”

“交完就沒有了嗎?”

“那還有的。”

“那不就行了嗎?而且,爸爸還在上班賺錢呢!”

她說的其實挺有道理。想了想,我說:“雖然我們交得起罰款,但這交罰款的錢本來可以用來買其他東西,或者做別的事情的呀。不過今天把車停在不該停的地方,是媽媽不對,所以被懲罰也是應該的。”

3

作為生長于農村的70后,從小家境貧困是大概率事件,我正是如此。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從小我就明白家里窮,父母要供我們姐弟三人上學,艱辛程度無法言表。尤其是我還一直讀一直讀,不但無法幫家里干活,還一直要學費和生活費。

因此,節儉,幾乎是刻進我骨子里的習慣。

大學剛畢業時薪水極微薄,天天算計著過日子,簡直就像書里說的那樣:“恨不得一分錢掰成兩半使”。

數年后才終于寬裕一點,在超市里購物不必總是盯著顏色不同的促銷價格牌,不必沖著打折而排長隊,買自己愛吃東西不必太計較價格。

可每當我拎著滿滿的購物袋回家時,在覺得滿足之余,又為自己花了不少錢而不安。

從小的“貧窮”意識跟隨我至今。逛商場時我總忍不住去看促銷打折的花車,看是三折還是五折,每次都要花費很大的意志力,才能管住自己不被便宜貨誘惑。

如果想為自己買些稍微貴一點的東西,我就要用那句廣告語鼓勵自己:“你值得擁有”!在心里反復勸說,才能讓自己相信“我配得上擁有這些好東西”。

有一個朋友,兩口子收入并不高,可是她的包包和衣服的價格比我的至少高一個檔次,她可以因為喜歡,就買一個不知道什么材質的挺貴的首飾戴著玩。他們家周末總是帶著孩子去外面吃飯,到處去玩。

我時常替人家著急,想著他們那么點兒收入,怎么經得起這樣消費呢?可是這么多年下來,人家也沒有破產。而我們收入比他們高,消費比他們低,這么些年下來,也并沒有發財。

因為從小養成的“節儉”思想,我就算有點兒好東西也常常舍不得吃舍不得用。

比如諾曦爸爸去法國,回來給我帶了一瓶香水,我就從來沒拿出來用過。總覺得沒有什么場合“值得”動用這樣的“好東西”。然后,然后,它就放了很久,然后,整瓶被小諾灑在了客廳的地板上。

好東西舍不得用,才是真正的浪費!

4

生活中常見各種跟孩子哭窮的例子。

比如孩子玩水,許多家長(尤其是老人)會這么阻止孩子:“哎呀!你不能浪費水,這些都是要花錢買的呀!”

這句話傳遞給孩子幾層意思:

1)家里窮,浪費不起;

2)要花錢的東西不能浪費(不花錢的東西就可以浪費?);

3)雖然玩水讓我開心,但我的“開心”沒有水費重要。

如果換一種說法會好很多,比如告訴孩子水的重要性,提醒孩子不要浪費。如果非要玩,可以端一盆水讓他盡情玩,玩好剩余的部分還能澆花拖地沖馬桶。

再比如孩子對同學家的豪宅表示羨慕,有的家長可能就會說:“那房子要一千萬,就你爸媽這點兒工資,這輩子也別想了!”

這么說至少傳遞給孩子兩個負面的信息:

1)那房子很美好很貴,可我們家人配不上;

2)貧窮是這輩子也不能改變的事。

如果這么說效果就不一樣:“爸爸媽媽努力工作,爭取讓我們早點兒住進這么漂亮的房子里去,你也要幫忙哦!我們全家一起努力!”

此外,還有各種各樣的“口頭禪”:我們家哪里吃得起那個?我們可買不起這個!他爸爸是大老板,你怎么能和他比?

所有這些語言都是在向孩子哭窮,都是隱隱地給孩子貼上“我很窮”的標簽。日積月累,這張標簽就會越貼越牢,甚至直達靈魂深處。

一個人的氣質和風度,眼界和見識,不是由他賺多少錢、擁有多少東西決定的;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是由他花費了多少錢、消費了多少好東西決定的。

如果一個人的靈魂深處都貼著“我很窮”的標簽,哪怕他將來家財萬貫,他也不會懂得如何享受生活,不會懂得如何善待自己!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在同一個城市,歌手在開演唱會,而喜歡他的人在KTV唱著同一首歌,多么奇妙的人間。
    雨中的獅子閱讀 139評論 0 0
  • 一去繁華里,二心向霓虹。 三更美酒碧,四海皆賓朋。 五湖排簫起,六度桃花情。 七弦猶可斷,八曲各為聲!
    四月芳菲五月紅泥閱讀 231評論 1 3
  • 早上刷牙的時候,腦子里突然冒出這個想法:都說聽了許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對自己來說,又有哪些道理是聽了很多次...
    一只冷布丁閱讀 640評論 6 1
  • 房產中介從業的我每天除了和房子接觸 其實鏈接的是各種房子的主人 我看到每個租房子人的無奈和快樂 我看到買房者買房那...
    和房子談戀愛的我閱讀 340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