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孤獨
很多人給海明威打上的標簽都是“迷惘的一代”,我更想把他稱作為“堅持孤獨的人”。每個人生下來都是孤獨的。哪怕是喝一杯水、邁一次步這樣簡單的事情,每個人在內心都做著無法和別人交流的選擇,更遑論是該如何度過漫長的一生這樣宏大的生命議題。只是在成長的過程中,面對太多的口水、太少的善意,大多數人選擇做一個和別人看起來一樣的人,這樣來保護自己不受那么多不必要的嘲笑和傷害,久而久之,就忘了自己的本心是什么樣的。
我記得小學時,上到高年級,每次做作業,都要先問一下同桌用圓珠筆還是鋼筆。只有在確認我和她一樣時,才敢動手寫字。想來從那時候起,我已經開始害怕孤獨了。整個上學時期的小團體、步入社會之后的各種攀比風氣,又何嘗不是對孤獨的恐懼催生的產物。每一個人,都在忙碌著讓自己合上這個社會的節拍,先是生活方式,再是物質生活,最終,連思想,也變得千篇一律,不再有本來面目。
可是海明威不。他一生都堅持孤獨的思考、孤獨的生活、最后孤獨的死去。很難說是海明威選擇了孤獨,還是孤獨成就了海明威。如果他也早早的選擇了社會主流的生活方式,他還會不會有文學上的成就?小說的主人公在生命的最后時刻,有愛他的女人陪伴,可是他所想的,都是自己在思想里做過的事情,全然與這個世界無關。這樣的孤獨,如果不是自己堅持,又從何而來呢?
孤獨是上天給每一個生命最公平的饋贈。有足夠多勇氣的人,可以駕馭它;沒有勇氣的人,選擇無視他,做一個人云亦云的人。海明威不屬于這二者任何之一,他只是終其一生“堅持”了孤獨,并沒有完全駕馭它。所以,他被人稱作了“迷惘”。
二、關于生命
許多人終其一生,都在思考:人生的意義是什么?但幾乎從未有人可以給出明確的答案。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一直都覺得,生命的意義是:盡可能多的經歷。但是這似乎也并不盡然。經歷之后呢?經歷之后我們又該做些什么?未知永遠存在,可是生命有盡頭。許多人因為對這一問題的困惑,一輩子生活在無法滿足的痛苦中;另一部分人,干脆放棄了思考,一生麻木度日,在年輕時已經承認自己死了。
我想,海明威在無數次想要自殺的時候,一定也對這個問題困惑不解。從這篇作品里,我們似乎可以窺探他的零星想法。主人公的生活豐富多彩,因為享樂,他放棄了自己喜歡的寫作。但在知道自己即將死去的時候,那些曾經帶給他享樂的花天酒地的生活在他心目中毫無樂趣可言,他想到最多的事是他喜歡的寫作和未完成的作品。當他明白這一點的時候,他忍受著身體的痛苦迫不及待的開始寫。
海明威通過這個虛構的主人公告訴我們,生命的意義就是: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人生本該如此。只是這個世界如此豐富多彩,有那么多的我們看起來美好的事情誘惑著我們。我們總想著,或許這里有我不知道的快樂可言,我們花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讓自己去做看起來很值得做的事情。而自己喜歡的事情,就在這樣無頭蒼蠅似得亂撞中蹉跎掉了。
三、關于死亡
中國從不缺少意識的東西。老莊孔孟,過了幾千年依然被當做國學的精粹。與其說是人們將其奉為國粹,不如說是要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豎起一面面對死亡的盾牌。中國人對死亡,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恐懼,所以很難見到像《乞力馬扎羅的雪》這樣大膽直白的作品。
這本書讓我想起余華的《活著》。因為我自己生長在農村,我深信她筆下富貴這樣的形象存在于現實生活里。比起用‘’堅韌來形容這樣的生命,我覺得用‘’深深地無奈更合適。在我們民族的血液里,對痛苦的忍耐力遠遠多于對死亡的恐懼。他們不會有本書主人公那樣的思考能力,更沒有改變現狀的能力,所以,即使親人全部離他而去,只剩下一頭黃牛為伴,富貴也還是默默地和往常一樣生活著。那不是樂觀,那是思考能力的缺失。余華沒有在作品中展開對富貴的心理描寫。我相信,即使他想寫,也寫不出海明威這樣的犀利。我們的民族經歷了太長的生存都很艱難的時間。在潛意識里,活著,就是人對于大自然的勝利。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但我們太重視那座青山,而忘了打柴。
本文的主人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沒有放棄對生命、對死亡的思考。他當然害怕死亡。但那種害怕,不是我們民族中表現的恐懼。他在乎的不是是否有人陪伴在身邊、不是死后的歸宿,而是依然理性的思考。他知道死亡終會到來,生命的終結不是因為死亡,而是在死亡之前,漫長的一生中所做的事情。那些事情,一點一點的將生命推向“死亡”這個最后的驛站。
對于死亡,我想任何一個作品的描述都是不可靠的。因為既然能夠活著書寫下來,那么作者就不能算直面死亡。直面死亡的人,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到底思考了什么,是不得而知的。海明威最后是自殺,在這之前,他一定無數次的想到死。這部作品,或許就是他某次輕生念頭過后的成果,讓我們得以窺探他對死亡的態度:對自己未完成自己喜歡的事情牽掛不已;追求更加宏大的人生意義。
但又有誰,可以在這兩件事情上做到圓滿呢?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生,不可能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