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1日
謝謝弗洛姆前輩那么優秀的思想和文字。以下所有語句,來自對弗洛姆前輩的《自我的追尋》中《享樂與幸福》一節的重新剪輯。
1. 享樂之一,是解除痛苦的感覺之后所產生感覺。
1.1 其一,是由于有機體內正常化學作用所產生的匱乏。饑餓、口渴、性欲滿足、睡眠以及身體運動的需要,源于生物的化學作用。滿足這些要求的客觀生理需要,在主觀的意識上則被視為欲望,如果對這些要求有任何過度的不知滿足,比那會感受到痛苦的壓力,這種壓力一經消除,解脫的感覺便是享樂。滿足生理需求的享樂,是真正的滿足,是正常的,也是一種幸福的情形。
1.2 另一方面,則是心理失常的后果。需要飲料往往并非因為口渴,而是由于心理的因素。強烈的性欲,也可能并非由于生理上的需要,而是心理的因素。一個自覺不安的人,急需向自己證實他的價值,向別人表現他有無比的能力,或在性欲方面壓到別人而使自己處于優越地位,他便容易產生強烈的性欲,欲望如未滿足,便會遭受痛苦的壓力。具有嫉妒心、占有欲、虐待狂的人,其欲望不會因為一時的滿足而消失,除非偶爾忘記。不能"滿足",正是這些不合理欲望的根本特性。這些欲望,便是由于個人本身的不知足。缺乏創造力極其引起的無能與恐懼,便是這類狂熱追求與不合理欲望的根源。滿足神經病態需求所產生的享樂,最多也不過是需要的一時緩和,一種病態作用與根本不幸福的跡象,成為"不合理的享樂"。
在一切活動中,甚至如饑餓與性欲之類的基本功能上,皆有缺少與充裕的差別,因而也有滿足與幸福的差別。
2. 我們所成為愉快的享樂,是來自充裕與自由的領域。饑餓是一種缺少的現象,口味是一種充裕的現象。口味的需求是希望對美味的品嘗,它與饑餓不同,并不形成不安的壓力。這種品嘗的意識,乃是文化發展與求精的產物,一如對音樂和藝術的鑒賞。這種鑒賞力,唯有在文化與心理上的充裕情況下才會產生。幸福與愉快,不是心理和生理需求得到滿足;它們也不是由于壓力得到解除,而是在思想、感覺,及行為上的一切創造性活動所帶來的產物。愉快與幸福的性質無異,它們之間的唯一區別,是愉快單指某一種活動,而幸福可能是連續或完整的愉快感受。獲得幸福與愉快,絕非享受最輕松的生活,而是擔當個人最艱巨的使命,徹底發揮他的創造力。
在一切的活動中,其享樂的性質,取決于缺少與充裕的區別。每個人都會體驗到滿足(標號1.1)、不合理的享樂(標號1.2)及愉快(標號2)。
———————以下內容為我的書寫———————
弗洛姆前輩的思想很獨到,他行云流水地寫下了"享樂"的分類,初讀之下并不容易了解他具體是怎么分類的,所以我將其內容重新剪輯并標號,更容易看出他是如何將享樂分類三類的。
從前輩的文字中,可以了解到,他對"滿足"和"愉快"都是支持的,對"不合理的享樂"是反對的,并且鼓勵我們發揮創造力,追求"愉快"。
所謂"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大概講得是在滿足基本的生理需求(享樂1.1)之后,實現了自己的創造力,獲得了愉快(享樂2)吧。
《月亮與六便士》中的斯特蘭奇先生更為極端,他甚至連溫飽(享樂1.1)都不能滿足,他也沒有親情與愛情上的滿足(這是屬于哪一種享樂,弗洛姆先生也做了探討,此處不展開),他將所有注意力用于通過畫畫來追求"美",這一點上他是有滿足的(享樂2)。
李如一前輩在《一天世界》第45期(音頻1小時07分位置)表達了他對"受苦"的態度:
我認為恰恰他有這樣的期望,他才會失望。他有這樣坐按摩椅的期待,然后進去之后他會發現按摩的手勢不對,然后會覺得這東西傻逼。但是我覺得他一開始的出發點就已經錯了。……終于可以不用動什么腦子也可以很爽啦。以我的人生哲學來說,這個是不存在的,我是相信人生就是受苦的。這個所謂受苦不是說很痛苦,而是說你去通過付出來獲得一個東西,這件事情是有快感的。而你不通過付出來獲得一件東西,它的快感是大大減弱的。
李如一前輩所說的通過"付出來獲得一件東西"然后增加它的"快感",大概跟弗洛姆前輩的通過"發揮創造力",追求"愉悅"是類似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