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簡書快三個月了,有種錯覺,義烏在六月下了一整月的雨,雨浸得世界詩意盎然,我也寫了一個月發霉的打油詩發布在簡書平臺上,這些被屢推首頁的詩,一度讓寫作小白的我開心壞了,有種自己原來還有成為詩人潛質的錯覺。
其實心里清楚,為了在簡書上日更,而我的時間很零碎,寫小說的進度非常慢,一篇小說差不多要兩到三天才能完成,所以中間我會寫些隨筆和詩歌,因為這樣字數少,不到一個小時就可以完成,然后再接著可以為在寫的小說延長一天的時間。
六月這邊黎明湖的水,幾乎已蔓延到馬路上,七月突然就不下雨了,一直干旱到現在,湖水已經見底了,我完成不了日更的時候,曾問過自己怎么沒有寫詩的靈感了,現在翻出那些像自嗨的詩歌,我有些慚愧,這些給過我莫大鼓勵和信心的詩歌隨筆,成為我摸索寫作和定位自己寫作方向的探路石。
一開始連體裁都分不清的我,在簡書上投稿鬧過笑話,曾在寫完一篇八千多字的小說,投稿短篇小說被拒稿(應該是排版太混亂),然后我又去投散文專題,當然肯定也是被拒收了,幸好被后來世間事專題收錄了。
造小說
自己再也寫不出來一首詩的時候,才發現原來是因為我每天在苦思冥想的構思小說。
嗯,小說確實我最喜歡的寫作體裁!
怎么說呢?
完成一篇小說可以給我帶來快感,構思過程中有點痛苦,靈感像是夢中的精靈,稍閃即逝,需要你去捕捉,然后拼湊成一個完整的夢。
而我是這個造夢人,造出一個理想中的美妙故事,造出故事里各種形態性格的人兒,以及安排故事中人物所處的環境,細致到他們穿什么衣服,吃什么東西,說什么話,有什么樣的心理活動,又有什么樣命運等等。
看,自己是故事創造者,可以主宰著他們的一切,是不是很有成就感!
所以當我們將小說當成一件可以造出來的東西時,完成這種形而上學的意識產物,就沒那么困難了。
常說小說是藝術化的人生,我將小說當成是一個造夢的過程,因此小說又可以理解為夢、生活和藝術錘煉而成。
如果要造它,就必須先了解什么是小說,小說是個什么樣的東西?解釋如下——
小說是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
人物、情節、環境,這是組成小說的三要素,它們的宗旨都是為了反應社會生活。
那造出一部小說,這三要素有沒有先后時間順序呢?
有,肯定有!
這里我所說的時間順序不是動筆已經寫出來的順序,而是小說還在大腦中構思的順序。
我理解的順序是這樣的,如果人物本身就有故事,我們要做的就是將人物形象刻畫得更鮮明和有個性一些,再拓寬故事情節的內容,人物形象飽滿、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才能構成一篇好看的小說。
而有些故事是現實生活中沒有人物原型的,是由很多碎片化的素材構成的,這種情況下,我們先造故事情節,為故事情節的發展量身打造人物的形象,深入人物形象刻畫和環境描寫來拓展加深故事情節的內容。
一部小說,不僅僅只是為了讓讀者了解一個人物形象,讀者還關心的是故事情節好不好看。
造故事情節——想象力很重要
此時將自己當成一個導演,正在編排一出舞臺劇,舞臺何其大,從一個房間到開闊的自然界、銀河系全宇宙都是你的空間,從古代到現代、追遠至未來的時間也全由你轉換,這么大的舞臺任你自由發揮,很牛吧!
人物刻畫——造人
想象自己在捏造一個個泥人,能工巧匠,技藝精湛,有血有肉,會哭會笑,有思想有靈魂,但不管他們是什么樣兒的,都是聽你指揮喲!
什么感覺,你是玩偶之家的家長!
環境描寫——造舞臺
變身為畫家,用你頭腦中的筆,涂抹出最適合泥人們表演的舞臺氛圍和自然環境,這是一支有魔法的筆,向讀者展現的不僅僅是物體的顏色、形象,還有溫度、聲音和觸感。
造舞臺
好,下面我搬出簡書簽約作者焱公子導演的一出舞臺劇——死于三十五歲,來講解造小說的過程。
第一幕首先出現了個叫嚴希文的泥人,舞臺是在四十九樓的天臺上,從嚴希文的視覺,在高樓上往下看到街面上螻蟻般的車輛和人群。
同樣是形容視覺上看到的小,為什么作者會用“螻蟻”這個詞形容車輛和人群呢,而不是“火材盒”或是“火材棍”,結合下面人物的心境,讀者就明白了。
畫家(作者)涂抹出的舞臺環境和氛圍是——天臺上狂風獵獵,如刀割,如棍杵。
什么樣的感覺?疼!
但舞臺上的泥人不覺得疼,反而有些快慰。
是不是跟我們的身體官能感覺不符,原來是因為心里的原因,這就是用詞的精準。
接下來的心理描寫,原來泥人心情很不好,甚至想跳樓。
于是下文展開了泥人嚴希文對自己這一生的回顧。
無疑這是一篇非常好的小說開頭,作者營造出的舞臺,將讀者帶入一個主人公為什么會走到想跳樓自殺的這一地步,也埋下他最后會不會真跳了的伏筆,強烈地吸引讀者讀下去。
事實上,作者也將這篇文章分成了十個小節段,每一節都像是一幕舞臺戲劇。戲劇中的人物被作者像捏泥人一樣,運用不同的手法和原料,捏得極細致入微。
一、嚴希文的頂頭上司劉總監
作者并沒有對他展開外貌描寫,只交代比嚴希文小五歲,和總裁同姓,以刻薄的言語,以及一句“鏡片背后那雙細長而閃爍的眼”,來刻畫出一個對嚴希文的工作總是無故刁難上司形象。
二、嚴希文的妻子
動作、神情和語言上的刻畫。
潑辣外向,對丈夫說話句句尖刻凌厲,手指頭指腦門,頤氣指使,打嚴希文耳光,謾罵、威脅等等。
三、向嚴希文示愛的女大學生
乖巧、伶俐、青春、活潑,甜甜地叫他師父;酒過三巡,面頰微紅,憨態可掬。
好一個靚麗可愛女孩躍然紙上,與嚴希文的妻子形成截然相反的對比。
而與嚴希文的對話,先是直抒胸臆,后又變得精明算計。
四、嚴希文自己
動作、心理和語言描寫
情節既要曲折,又要安排合理
事業天花板,工作不順心,家庭矛盾以及嚴希文自身的性格悲劇,所有綜合在一起,造成嚴希文想自殺的原因。
如果單單抽走一條,嚴希文不可能想到去自殺。但恰好這幾點,被作者合情合理地安排在了故事情節中,促成了他產生自殺的念頭。
在聚會上,嚴希文說自己會凈身出戶,若是女大學生仍說她愿意等他,可能小說情節會向另一個方向發展,嚴希文即使和妻子鬧掰了,也有一絲讓他感覺溫情的地方存在,他不會去想自殺。
倘若站在天臺邊緣的嚴希文,在電話里問母親自己要離婚她會不會支持時,母親當時不問緣由地說支持,嚴希文不會跳下去。
而且現實生活中,遇到這種情況,一百個聽兒子說要離婚的,沒有一個媽都會說兒子你離吧,媽支持你。
有時候,人就是這么脆弱,母親成了壓倒他心理防線的最后一根稻草。
以上種種,成就了嚴希文最后一刻跳樓的選擇,這一情節既驚心動魄,又合情合理。
人物形象塑造——捏泥人的過程
魯迅《孔乙己》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里,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柜里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么這樣憑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么“君子固窮”,什么“者乎”之類,引得眾人都哄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這篇小說寫于1919年,舊社會時代產物,穿長衫的舉人,孔乙己讀過書但不是舉人,四體不勤,窮困潦倒,偷盜,挨打。
其實這里也提到了故事發生的背景和自然環境,所以魯迅捏孔乙己這個泥娃娃的原料是,從舊社會的家鄉捧起的一捧土,略摻一點之乎者也的酸腐文化、酒和茴香豆,一起糅合燒制成一個身材高大的中年男子形象,給他臉色勻成青白,劃幾道傷痕,外面再罩件又臟又破的長衫,于是泥人孔乙己出爐了。
雖然我將塑造人物比喻為捏泥人,泥人也可以根據現實生活中的人捏出來,或者說現實生活中有故事的人也可以寫成小說。
小說既然屬于文學范疇,那單單有故事還不足以構成一篇小說,至少不能算是一篇被藝術化錘煉過的小說。
我這么說,并不是說自己小說已經寫得藝術化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事實上我只是一個碼字了三個多月的小白(應該稱老白了),只是把自己在寫作中的一些心得做一下總結,總結一下自己擅長寫的東西。
縱觀我所有的短篇或是正在連載的小說,最擅長的是將小說寫得非常生活化。
環境描寫和故事背景——恰到好處的濃妝淡抹
在小說的人物對話中,有時我會加上一些方言,喜歡介紹當地風土人情和地標建筑描寫,也寫當地的美食小吃,這樣更容易增加可信度,利于將讀者代入小說發生的場景中去。
特別是在一些夜晚鬧市的大街上,會頗費筆墨的描寫。
周星馳的電影里,也有很多大街上人來人往的鏡頭特寫,這樣能一下子就將觀眾拉入到電影的現場背景里去了。
寫小說也是一樣的,通過對故事發生的環境渲染,細致的描寫更容易讓讀者進入故事發生現場的狀態。
因為很多的環境的描寫,是通過小說里人物的視覺、聽覺和觸覺感知到的,并又會因為人物的心情和想象力產生很多種狀況,讀者從中可窺知人物的心理活動,以及當前環境和氛圍下,人物可能會做出的舉動。
安妮寶貝《曖曖》
林依然沉溺在電腦游戲里面,城寫程序,暖暖在廚房里放了一個小小的收音機,收聽調頻的音樂節目,一邊透過窗口看著暮色的天空,大片灰紫的云朵,和逐漸暖起來的春風。這樣的時候,她的心里就會想起那個迷離的夜晚。在黑暗的樓道上,城霸道野性的氣息,激烈的親吻,溫柔的疼痛。
還是在十年前讀過安妮寶貝早期的作品,但很多情節一直記憶猶新,除了她本身辨識度極高的文字風格外,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她文章里的環境描寫和氣氛渲染。
安妮寶貝喜歡這樣寫天空上的云——大朵大朵的云迅速從這座城市的天空上掠過。
這是小說里一段主人公在天橋上,將身體往后仰去,看到的天空上云的描寫。
當時讀了這句句子,立馬就可以想象出來云移動的速度之快以及耳邊呼呼的風聲。
所以在造小說的過程中,環境描寫也是至關重要的。
環境描寫又包括故事發生的背景和自然環境的描寫。
如果小說里的故事不是當下發生的,一般文章開篇就會交代故事發生的大時代背景,或是通過自然環境的描寫來渲染通篇文章的氣氛,這種寫法比較常見于古風言情小說或是武俠小說里。
以上是我自己在小說創作過程中,邊寫邊摸索的一點心得,于我有用,大家可以參考一下,有沒有什么用處,我就不得而知啦!
祝大家造小說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