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學者、央視知名導演鄭燕興與著名青年畫家、古陶鑒定收藏家倪林海一起探訪了位于寧波的阿育王寺。
阿育王寺,位于寧波市鄞州區五鄉鎮寶幢太白山麓華頂峰下,始建于西晉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已歷經1700多年歷史。
阿育王寺素有“東南佛國”之稱,是佛教禪宗名寺,中國佛教“五山第五”。也是中國現存唯一以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寺。因寺內珍藏佛國珍寶釋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及玲瓏精致的舍利寶塔而聞名中外,1984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漢族地區佛教重點寺院”。
2006年05月25日,阿育王寺作為元至清時期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此次,文化學者、央視知名導演鄭燕興與摯友著名青年畫家倪林海來到阿育王寺,不僅零距離瞻仰了釋迦摩尼佛的真身舍利,還進一步與阿育王寺的印斌法師進行了佛學上溝通交流。
隨后,鄭燕興、倪林海在朋友的引領下,系統的參觀了阿育王寺。
據了解,阿育王寺現占地面積124100平方米,建筑面積23400平方米。現存殿、堂、樓、閣600余間,依山坡構筑。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二山門、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寶殿、舍利殿、法堂和藏經樓。右側有云水堂、鄮峰草堂、拾翠樓、祖師殿、承恩堂、方丈殿、宸奎閣、寮房等361間;左側有松光齋、鐘樓、舍利單、先覺堂、大悲閣等264間。
大雄寶殿系清康熙年間重建,殿上有乾隆書“覺行俱圓”匾。舍利殿始建于1678年,重檐,黃色琉璃瓦蓋頂,石雕舍利塔一座,內置七寶嵌鑲塔亭,塔身青色,五層四角,四面窗孔,每層雕菩薩神像,內頂懸寶磬,舍利珠掛在其中。寺內有浙江省僅存的兩座元塔,磚木結構,仿樓閣式,六面七層,每層置腰檐、平座,底層四周有圍廊。
參觀結束后,鄭燕興、倪林海分別與印斌法師合影留念,臨別之際,鄭燕興、倪林海對印斌法師佛學修為大加贊許,并表示時逢我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時代,期待印斌法師能夠不辭辛勞多多度化有緣之人,大力弘揚佛法。使得中華文化血脈生生不息。
(人物鏈接:著名青年畫家、古陶鑒定收藏家 倪林海)
? ? 倪林海先生祖籍浙江省寧波市,先生從五六歲開始迷上畫畫后,由一位愛書法的本家叔叔逐漸引他入繪畫領域,從芥子園畫譜入門起。到如今不惑之年,一直沒有放下畫筆,雖然他未曾真正拜過一位老師,但是對古今名家的畫作了解研究從來不曾中斷,工作之余,自己在繪畫之路上摸索。
? ?再加家中老母忽得重病,隨之其老父親得病離開人世等一連串家事變故,使他對生活、生命有了新的理解。加之平時對儒家文化、道家思想專研,多年來也便積累下自己對人生的獨到看法,如此上探遠古陶石紋飾造型,下覽宋、元、明、清諸家畫跡,并專研透徹,力求至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得而取其意、寫其形、傳其神。
? ? ?畫風也從北宗畫家畫風轉到了南宗文人畫風,原本對古陶的器型、線條、圖案的熱愛,不由自主筆下將古陶美的潛意識融進了山水畫中。
(人物鏈接:二)(著名青年畫家、古陶鑒定收藏家倪林海故事延伸閱讀)
? ? ?東海之濱,長三角南緣,古越國鄞地,在八百里海岸中,有山“形似伏象”,名象山。唐神龍二年(公元706年)立 “象山縣”,廣德二年隸屬明州,即現在寧波市。
? ? 1977年 5月,象山山腳下的一戶農家,一對夫婦有了兩個女孩后,迎接到了第三個孩子的出生,他就是倪林海。70年代的中國的農村還是比較落后的,尤其是在山里的農家,交通不方便,觀念陳舊,信息不靈,小山村的老百姓才剛過上溫飽的生活。作為農民,就覺得兒子是將來的頂梁柱,是位下地的主力,干活的好幫手。但這對夫婦也夢想孩子好好學習,將來書包翻身,成為一位先生。
? ? ?作為家中的老幺,童年是跟著兩位姐姐的,也是姐姐帶著他玩,到山上去割草,跟著姐姐在山里玩。
? ? ?小山村,村尾到村頭有很長的一段路,路的兩邊星羅棋布安置著灰墻農家房子,高高低低也就二十來戶人家,小路彎彎曲曲,在路旁邊有一條小溪。下雨時,溪水潺潺,夏天可以下去抓魚,秋天可以釣蝦,冬天小溪安靜了,整個小山村時不時會披上一件雪白的衣裳,遠處山頂上的松柏高高聳立,近處溪邊的石頭靜臥著,小山村四季的景致分明。山中的樹木枯榮,草蟲鳥鳴,這些天然的景致,深深印入畫家的童年的,家鄉的山、水、海是畫,自己就是在一幅動態的的山水畫中幾筆。
? ? ?直到有一天,看到本家的一位叔叔放在桌子上寫的楷書,還有旁邊擱置的硯臺,筆墨,驚呆了,想不到叔叔用黑色的墨水寫出與書上一樣美的字了。從此就對墨、對水、對筆、對書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時不時到叔叔家,看他練字。
? ? ?有一次,趁著叔叔離開的一會,自己偷偷爬上小矮凳,像模像樣地寫起來了。寫得開心得意連作業也忘記做了,無意中一抬頭,嚇得從小矮凳上差點摔下來,叔叔來了也不知道,但見叔叔沒有責怪,反而笑著看著。小林海卻嚇得一溜煙跑出叔叔家。
? ? 回到家的屋檐下,還氣喘喘噓噓的,大姐姐看到他這個模樣,連忙抱住他,拍拍背,問,咋了?9歲的林海看著大姐,只是搖頭。沒過幾天,難得看到父親在堂屋里。但見父親沉重臉問:前幾天,你自己做了什么錯事沒有?你說!
? ? 林海想到了學校里同學們嘲笑的場景,林海在學校里,不小心說出,自己也會寫毛筆字,而且與書上的字差不多好,使得同學們嘲笑他“吹牛”,吹牛的同學,自然沒有人喜歡,林海覺得這件事也沒有啥,因為他原本就是不大愿意與他們一起玩。就喜歡一個人拿著竹條,在草地上畫些小動物,或是在墻角落下的石灰塊在水泥場上畫山的景色,有時候把手中的鉛筆,拿成叔叔寫字的模樣,懸空比劃著,同學們在后面悉悉索索指點,林海不予理睬。這不可能啊,他覺得這事也不是錯事,難道那天在叔叔家,用了他的紙、筆?
? ?這時候,屋外的亮光處,一個個大大的影子壓過來,是叔叔。他笑著走過說:哥,小孩子喜歡寫字,他寫得不錯,有天賦。你不要責備他,讓他練字吧。
? ?“不——行!我們家窮,哪有錢給他買這些玩意,這寫字是玩,不是正事兒,得讓他好好讀書,學點正事!”父親嚴厲地打斷了叔叔的話。
? ?林海明白了,原來自己在叔叔家偷偷寫字的事情被父親知道了。叔叔覺得我可以學,可是——
? ?作為倪家的后代,倪林海偏偏喜歡上這沒有多大用處的畫畫寫字,讓實在的農民父母有些失望。
? ?林海因為父母的不允許,自也覺得這寫字畫畫沒有多大出息,所以不敢有多大的想法,只好認真上學,跟著兩位姐姐上山割草,砍柴,或是跟著父母到田間干一些農話。但是每每上山,看到一片竹林、巖石山崖、樹林中的小鳥,山澗溪水,在山頂回望村落,就是覺得很美,想畫下來,用筆畫出來。于是開始慢慢把零花錢攢下來,買紙,買畫譜。
? ?有時候在上課的時候,實在覺得無聊,在課本的角角落落涂滿了畫。在自己的課本上涂鴉倒也沒有啥,還忘乎所以涂鴉到作業本上了,不過小學里的老師們還是喜歡這位愛畫畫的學生的。
? ?上初中的時候,遇到一位數學老師,年輕的女教師看到林海的畫,讓她的丈夫找了一位縣里的繪畫老師,叫薛老師。老師一看他的畫,覺得有天分,但是很多地方不得要領,畫的手法不對了,于是從頭來過。后來在縣里讀高中,時常在圖書館、書店留戀。這段時間,讀了大量的書籍,看了大量名畫家的作品,了解了中國的繪畫史,也慢慢了解了世界繪畫史。
? ?山里長大的孩子,打小心中有山的偉岸。同時,象山縣沿海,林海家與海也不遠,海的遼闊、海的胸懷也時時撞擊著未來畫家的心胸,海風海水洗禮著。接受這傳統教育與禮儀出來農家孩子,家鄉的大自然就是他的啟蒙老師,不斷受到啟發,不斷得有繪畫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