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簡書情緣|和簡書相遇的日子

我始終認為簡書不是一個軟件,而是一個老朋友。無論多久沒聯系,她就在那里,靜默無言,卻在無聲中容納我的脆弱和不堪,分享我的快樂和成長。

初次下載簡書,是讀了一篇文章,作者在里面提到他在簡書上寫的東西。那是我第一次知道簡書,在應用商店下載后就用到現在。

無意間在簡書上看到高中的同學兼室友寫的文字,就關注了她。聊天時她告訴我她是聽我提起簡書,感覺還不錯就下載用了。那時她已寫了十萬多字,而我才寫了五萬多字。

看到她的粉絲和她作品里流露出來的生活態度,我自愧不如。因為這個,我不敢再偷懶,看到她堅持日更到習以為常,而我卻不知道寫些什么的時候,心里確實有點慌。

自媒體日益崛起的時代,每天有很多作者成長起來,也有很多作者被淘汰。她像是一面鏡子,讓我不敢懈怠,更加勤勉的寫作。

我們是同學,是室友,甚至座位也是前后桌,卻離朋友還差點距離。畢業后大家各奔東西,鮮有交集,對寫作共同的熱愛讓我們走到一起。

我們互閱文字,給對方鼓勵和建議,一起參加寫作比賽。盡管屢次慘敗,但那種彼此并肩作戰的感覺讓我們聯系更加緊密。我們開始約著逛街,出去玩,這在以前是不曾有的。

性格孤僻的我,因為孤僻開始寫作,卻因為寫作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孤僻。真是奇妙的輪回和緣分。

也許人在年少的時候總容易為賦新詞強說愁,最初使用簡書的時候,我的日子一團糟,常常在文章里發泄不滿??v觀我的文字,滿屏憤世嫉俗的味道,閱讀量慘淡。

這慘淡的閱讀量當然讓我不開心。我開始閱讀簡書上的作品,發現大家都喜歡正面的、積極的東西,甚至當時有一個抑郁癥患者(作者自敘)寫的幾十萬字,全是自己在黑暗中掙扎時對生活的熱愛,對寫作的執著。

那一刻,我是羞愧的。總以為自己是最痛苦的那個,卻不曾想過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別人經歷著怎樣的痛苦和悲傷。

那個女孩兒讓我覺得羞愧,是她讓我有勇氣撕開過去的傷疤。我開始寫小時候被親戚性侵導致我孤僻又難以相信別人,我覺得自己因此很糟糕,但我必須坦然面對這種糟糕。

令我感到意外的是,文章下面有很多鼓勵我的聲音。我總以為有了傷疤的自己就低人一等,卻沒有想過,那些傷疤,是成長路上一路向前的勇敢勛章。

其中有一個評論寫得很長,我現在仍記憶猶新:每個人都會經歷一些難堪的甚至痛苦的事情,當墮入黑暗的時候,你可以選擇沉下去或者往上爬,很高興你選擇了后者。你真的是一個勇敢的女孩,以后的生活里也要繼續加油。

那時我純粹把這里當成一個發泄的地方,寫我所有的不開心和難過。一個素不相識的人卻很用心的給我寫了長評,這使我很受鼓舞。

那件事之后我開始在簡書寫作,令我意外的是,那時更新作品并不頻繁的我有了第一批粉絲。盡管只有二十幾個,我依然感覺很開心。

為了這二十幾個粉絲,我沒事的時候也會來這里寫作,寫著寫著竟一發不可收拾。

最早的時候,這里對我來說是一個全然能夠放飛自我的平臺,就像某個軟件的廣告詞,只有在沒人認識我的地方,你才能認識真的我。

那時周圍的人并不知道我在簡書上寫作,我也沒告訴任何人。我一直認為真實的自我是不會被人接納的,所以只有在簡書上,我才勇敢的吐露心聲,如實記錄自己的生活點滴,喜怒哀樂。

令我意外的是,當我將那篇關于性侵的文章轉發到空間時,我兩個并不寫作的朋友,特意下載了簡書,給我寫了長長的評論。

當時的我其實有點惱怒,之所以在看不見的地方寫出來,就是不想被熟悉的人看到傷疤,就像華美外衣內襯里有個洞被人看見。后來想想,她們為了保護我不讓別人知道這件事情來簡書評論,何嘗不是對我的理解?

一直認為真實的自己沒人喜歡,所以總要在現實生活里拼命假裝成另一個樣子。在簡書里,大家都互不認識,我毫無負擔的做自己。

我和簡友討論文章配圖去哪個網站下載沒有版權糾紛,怎么排版給人的感覺比較舒服,分享今天身邊發生了哪些新鮮事,現在做著什么工作,曾經有哪些夢想還沒實現,以后有什么打算……我們素不相識,卻像老朋友一樣聊天,給彼此的作品提中肯的意見。

原來,真實的自己其實沒那么糟糕。我在寫作中得到和人交流的機會,慢慢變得自信。在生活中,慢慢把錯位的自卑扭轉過來,成為一個愛自己愛生活的人。

我寫作很久,但進步不大,看了很多文章,也刻意學習行文技巧,但作品始終不上不下的停留在原地。直到無意中收到一個寫作交流群的邀請,才有所改觀。

這里是一群真正熱愛寫作的人,我們每天分享自己的作品,大家都很誠懇的說出自己的意見,批評的,鼓勵的,都照單全收。真的熱愛,一切可以提升寫作的想法和意見都可以接受。

我們在群里彼此鼓勵,相互打氣,又對有問題的地方指出的毫不吝惜。在這種熏陶中,突然覺得寫作也是一件倍爽的事情,哈哈哈。

我在簡書寫作,在簡書被鼓舞,學著怎么去更好的寫作,如何更好的接納自己,熱愛生活,感謝每一個與簡書相遇的日子,祝簡書越來越好。


本文參加齊帆齊與簡書談寫作專題聯合征文活動

http://www.lxweimin.com/p/0a6b3cfbf3c1?utm_campaign=haruki&utm_content=note&utm_medium=reader_share&utm_source=weixin&from=groupmessage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