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感情的開始,大抵都是來源于孤獨感吧。當厭倦了一個人的“自由”,我們會期盼有一個人能在身邊一起吃飯,一起走走,一覺起來能看到一張安詳的睡顏,這就會讓我們覺得自己擁有了一種歲月靜好的幸福。雖然仍有無數人掙扎在追尋愛情的路上,但無疑,這種抵御孤獨的方式是最容易達成的,然后,大多數人會步入婚姻。
婚姻的頭幾年,兩個人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磨合兩個人之間的差異,去討論具體的生活事務,探尋彼此的喜好和禁忌,不斷修正兩個人相處的方式。也許,有的婚姻一輩子也吵不明白,矛盾一直處于壓抑-爆發-再壓抑-再爆發的循環,但大部分人經過足夠長的磨合,所有的家庭事務、經濟處理、孩子教育、父母贍養等等都會達成一種默契,然后,兩個人不需要再對具體的事務進行溝通,卻也沒有其他的交流,婚姻就幾乎不可避免的陷入了一種“各自安好”的孤獨中。
“喪偶式育兒”、“守寡式婚姻”,這一個個觸目驚心的詞語背后,不就是那種來源于婚姻的致命的孤獨感嗎?那個天天跟你一起吃飯,同床共枕,有著肌膚之親的人卻無法理解你的壓力、焦慮,再沒有深聊過后那種熨帖的舒適感,有的只是困于各種身份的責任和權力。也許,在這方面,女人具有更強烈的表達欲,所以,這些詞幾乎都是女人用來表達感受的,犀利而毒辣。而男人,似乎更多的選擇了壓抑和沉默。那些沉迷于游戲的“渣男”,那些到家后卻坐在車里不愿上樓的“油膩中年大叔”,那些奮斗到廢寢忘食的工作狂,他們心里應該也有那種深刻的孤獨感吧,無法言說,不能排遣,被貼上各種標簽,然而除了沉默和忍耐,貌似也沒有更好的方法。男人和女人,兩個本來應該攜手共進的群體,就這樣彼此指責,彼此仇視。我們無法將抵御孤獨的期望寄托在這樣的伴侶身上,婚姻,甚至變成孤獨的來源。如果沒有婚姻,或者還有對心靈伴侶的期望和渴盼,但有了婚姻,卻丟失了抵御孤獨的最后一絲期望。這是怎樣一種深刻的孤獨。
有了孩子以后,女人因其天然的特性和職責,會與孩子聯系的更加緊密,在這種日復一日的煩勞工作中,在一個個不能安睡的夜晚,那種令人窒息的孤獨,幾乎會把人壓垮。而男人,看到妻子與孩子的“同盟”,就算他擁有更多的“經濟主動權”,更高的“家庭地位”,更少的“家務職責”,也會不可避免的感覺自己被排斥,被孤立吧。就像看到畢恭畢敬的下屬在自己到來時突然停止了談笑,再豁達的領導也會感到委屈和難過。
在出租車上與女友探討這個問題,司機師傅聽得笑出了聲,他說:“小姐,你們把男人想的太復雜了,其實男人很簡單,只要處的舒服,聊的開心就好啦。”是的,處的舒服,聊的開心,看來多么簡單的詞,其實是多么困難的境界。這,幾乎是愛情和婚姻最好的狀態。
我想,與安全感一樣,抵御孤獨,最終還要靠自己。伴侶會是這條路上最好的陪伴,但卻不是解決方案。你不能只期望于找到一個愛你懂你的伴侶,就可以引領你走出孤獨。最好的狀態,大概是在你奮力抵御孤獨的時候,轉頭看到一張溫暖的笑臉。
我們是兩個不同的人,我們接受這一點,我們發自內心的珍惜對方,我們給予彼此最深刻的愛意和理解。我們接受我們總歸會是孤獨的,我們不因為這種痛苦而責怪對方,只在難過的時候回到對方身邊,靜靜的享受他/她陪伴的溫暖。我們努力成為更好的人,擁有更有趣的靈魂,然后,微笑的凝視陪伴在身邊的伴侶,不苛求你知我如己,但真心謝謝你在我孤獨路上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