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的是,我是考研高分失利的典型。而幸運的是,我是天生樂觀主義者。考研復試結束,以0.5分的差距失利的我沒有像一般人那樣選擇做一個星期的鴕鳥,而是選擇在復試結束的第二天就毅然決然回到了自己的城市,開始了春招之旅。考研初試經驗貼于之后再分享,現在要給大家分享的是,我是如何在一周之內收到4份500+規模公司的offer的。
首先,我想先給大家說明一下,校招與春招的區別。為什么很多老師都會要求我們抓住校招的東風,乘勢而上。老師們只是告訴我們校招很重要,特別是秋招。但是很少會具體地告訴我們校招為什么重要。一周之內“身經百戰”的我不僅想告訴你們校招很重要,而且會告訴你們,校招為什么重要。
校招VS社招
1、門檻要求不同:
社招很多時候都會要求擁有相當豐富的工作經驗,在一般的社招招聘信息的崗位要求上都會寫上一欄“1~3年的工作經驗”,但是薪水與畢業生在剛剛畢業入崗大同小異。
校招之所以稱為校園招聘,就是針對畢業生、實習生、應屆生甚至是往屆生。所以這種形式的招聘就是默認了我們作為畢業生,沒有工作經驗,最多可能擁有較為豐富的實習經歷。所以這種招聘活動很大程度上允許我們的應聘者具有培養的空間,甚至會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成本去培養畢業生。所以在招聘的模式上,校招很多時候看重的是我們的學習能力、培養提升的空間以及我們的綜合素養。
我是在考研初試成績出來之前在廣州參加過10次社招的人,所以在社招上基本上了解了公司的脾性。社招的要求和春招的要求很不一樣的地方就在于,社招基本上不會看重你在應聘的崗位之外的其他任何技能和工作經歷,也不會根據自身的個人綜合素養來評判你,而是根據你的工作經歷和他們所需要的崗位的匹配度來判定你是否具備任職資格。所以很多時候,畢業生可能應聘社招競爭力就比參加校招要大得多,因為社招中,社會上會有無數比你經驗豐富的人、具有相對競爭優勢的人會與你進行競爭,但是你在社招中,與你競爭的可能也就是那些同樣迷茫的大學生罷了。于此,校招的重要性,對畢業生而言,就不言而喻了。
2、形式不同:
由于社招是一對一的進行應聘,所以社招多為個面(即一對一的面試),有時候會根據公司的要求,進行一面和二面,一面(第一輪面試)一般是人力資源部的人員進行一個初步的面談和交流,來評判這個應聘者是否符合用人部門的需求,如果任職資格以及其他方面的匹配度較高的話就話會推給用人部門進行二面(第二輪面試),然后各方面在雙方達成一致、或者一方形成某個條件上的妥協,則應聘成功。
校招則因為多是進行宣講會,然后在宣講后進行統一的篩選和招聘,所以是一種一對多交流方式為主的招聘形式。為了提高效率以及節省時間和精力成本,很多時候一些公司都會采取簡歷篩選→初面→群面→終面→offer 的這種形式,當然每個公司的招聘模式都不會完全相同。初面有的公司是個面(一對一),有的也是群面,但是相對來說會比較的簡單,主要是考察一下任職匹配度和整體的表達能力、綜合素養。群面一般有無領導小組討論、幾個人為一個小組進行一一回答面試官的問題這兩種形式。終面一般是個面,就是通過了群面的篩選過后,進行最后相互的雙向選擇意向上的確定,也就是這個過程是面試官最終確定你的匹配度、以及你了解公司是否符合你的求職意向的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
春招攻略
1、APP春招必備
(1)海投網、應屆生APP:
春招APP是我們了解春招的第一步,和社招為人所熟知的51job網(前程無憂)、智聯招聘不同的是,春招信息主要在這兩個APP上:海投網、應屆生。
海投網相對于應屆生資歷更為久遠,不過應屆生上面的春招信息和分類功能也是非常的全面,可以說兩者是可以相互替代的APP產品。
在這類APP上,輸入你所在的城市,就可以很快的得到你所在的城市的每所學校的春招信息。不用在每所學校的就業網站上專門去查找,非常的方便。
⑵看準APP:
不管是社招還是校招,我們都可以運用看準APP來檢測我們的喜歡的公司的好壞,上面不僅有面試過的人提供的面試難度的評分,還有很多公司職員對公司的評價,可以用來參考這個公司可去性的性價比。
2、戰略致勝:
根據未過期的春招信息先后排列,將一個月甚至兩個月之內的春招信息全面掌控。
春招不是一個短期的過程,在進行春招開始前,不管你能否有順利過關斬將的能力,都要有一個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所以戰略很重要。不能面完一個才看下一個,這樣就會在春招過程中顯得非常被動。必須主動掌握春招每一場信息,才能把握在其中的主動權。
所以在春招的過程中,我們首先需要根據我們想要去的行業、想做的崗位對有春招信息的公司進行一個篩選。比如,我想做的互聯網行業、傳媒業、o2o,那么其他的行業的公司就會首先被我篩選掉,比如房地產行業,是即使有我喜歡的崗位我也不會選擇的那種。
然后就是要看自己喜歡的行業的那幾家公司有沒有我合適的崗位,也就是看一下任職資格匹配度。如果沒有,就必須果斷的舍棄,因為那種沒有自己合適崗位的公司,去參加宣講會也是一種浪費時間,因為匹配度不夠,應聘上的可能性也會大大減少,又或者說勉強應聘上你也可能不會選擇去。
最后就是根據那些公司所公布的宣講時間進行一個先后順序的排列。讓自己可以在不同的時間參加不同公司的宣講會,在現場投遞簡歷。線上網申的效率對于春招來說是非常低的,也就是能去宣講會現場的盡量全程參與宣講會,現場投遞簡歷,有的要現場進行初試。再者,不同公司不會只在一所學校進行宣講,所以如果自己喜歡的公司在宣講時間沖突了,那就根據他們在不同學校的宣講時間來調整自己的宣講會參與的時間軸。
3、面試技巧:
⑴簡歷反復修改:
簡歷對于面試的重要性,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有詳細的介紹。大家有興趣可以點擊連續10次被拒的大學生如何靠一份簡歷漂亮走上職場,前往查看。簡歷直接影響到你有沒有面試資格,它就像是一個門面一樣,直接影響到人資經理進去觀看的興趣。也就是你的簡歷是否漂亮直接會形成面試官的第一印象。很多時候,甚至你可能有很多料,但是沒能在簡歷中體現出來,那么你大展拳腳的機會都沒有,這個時候社會很現實,不存在所謂的“是金子自會發光”,機會只有自己創造。
(2)無領導小組討論(群面):
無領導小組討論的流程一般為——首先面試官會給這個小組一個題目,然后思考五分鐘之后小組成員分別表達自己的觀點,各抒己見之后則進行頭腦風暴,在20分鐘之內討論出一個小組成員認同的最佳方案,最后由小組選出其中一個代表來綜述小組方案。
我也只是春招過程中的一員,只能給出我在群面的過程中的一個經驗和建議,在我那組有武漢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但都被淘汰的同學,所以足以說明,群面非常的公平,并不會因為你的學歷來評判你,全程根據你的表現以及能力來進行篩選。
在無領導小組討論中,首先自己要有自己的見解,但是語言不可以帶有攻擊性。不能過于強調自己的觀點,因為無領導小組討論就是要在討論中得出最佳答案,所以你自己一人認同的觀點不代表就是最佳觀點,若你的觀點是好的,大家自然會一致認同你的觀點從而脫穎而出,而不需要你過度強調。
再者,無領導小組討論中,認真傾聽他人的觀點,如果認為某人的觀點是對的,要主動去認同他人的觀點,而不是一味推出自己的觀點。認同某一人的觀點在無領導小組討論中也是推進方案得出的重要一步,所以認同別人的觀點,也會讓你在無領導小組討論中推動方案的形成占據了重要角色。
最后,要說明的是無領導小組討論,目的并不是要在討論中推出誰是無形的領導,而是形成一個合理的方案,所以爭做最終方案陳述者并不絕對會加分,所以在討論中重在發揮自己的推動方案形成的作用,而不是一味爭做無形引領者,公司是以結果績效為導向的,即使是領導的方案有問題,也會被追責,所以一切以有效方案為準。我們那一組的具有極強主見和陳述力的華中師范大學的同學就在群面中直接被淘汰了。
(3)個面:
不管是在初試還是復試中的個面,你呈現給面試官的都是你的匹配度,要根據你面試的崗位的要求進行靈活的反應,若你面的是運營崗,則根據你的實習經驗在面試之前,對公司的整體情況要搜索和了解,并且進行一個思考,在面試過程中要展現你的一個思考能力和應對方案,這樣提供給面試官的是你能為公司提供什么,任職之后你能做什么。
還有一點,就是在面試之前一定要拼命回憶一到兩個很典型的你在實習過程中為公司做出很大的貢獻的一個項目或者案例,來證明你的一個潛在創造力。這樣以數據說話、實例說話會比空話大話來得讓人可信得多。很多時候面試官都會讓你進行舉例,就算不提相關問題,你自己陳述自己實習經歷的時候這樣以數據、實例說話,也會讓面試官有一個好的印象。
校招誤區
很多時候我們對校招都會存在一個誤區,影響了我們的人生第一份工作,而第一份工作可能會影響我們的整個職業生涯,所以要正視這些問題。
誤區1:收到一個offer就洋洋自得,不再應聘。
校招和社招不一樣,校招是一個集中招聘的好時節,所以,要在這個借助這個時機學拿到最好的最合適的offer才是我們的目的,而不是 “有一個就不錯”。所以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做好校招戰略。
誤區2:碩士生、985或211學歷的應聘者具有絕對優勢。
公司考慮自身的成本,所以本科生能勝任的崗位絕不會寫上“研究生優先”的崗位要求。所以我們在考研之前也要好好考慮,自己的專業是否嚴格需要研究生學歷,才能有好的工作。否則很有可能,你的研究生學歷并沒有含金量。而只要崗位要求寫上了“本科以上學歷”那么你和研究生、985、211這類同學就是同一起點,你們不會并不會在求職上被區別對待。
誤區3:在普通一本或者二本的學校開展招聘會的公司就不是好公司。
很多公司在這種時節要進行大型的招聘會,目的是為了招到合適的人才,滿足崗位的空缺,所以很多公司并不會只限于一所學校來招聘,很多時候也會選擇去普通一本和二本進行宣講,特別是一些本地的公司可能會在這所城市的學校都招聘個遍。所以如果你在一所雙非學校看到一家公司在招聘,很有可能它在985學校也有校招宣講會。
誤區4:工資在找工作時放首位,哪個工資高去哪一家。
第一份工作最重要的是它的發展空間,因為起薪只是你作為畢業生的一個衡量你的價值的一個值而已,普遍的大學生都差不多,但是不同的公司發展空間就不一樣。而我們作為畢業生不像以往的實習只做兩三個月,而是要考慮長期發展,所以要具備長遠的眼光來看待和選擇公司。所謂的起薪只是很多人的虛榮心作祟,但是前景好的公司你可能在三年內做到年薪20~50萬,但而有的公司起薪很高,3年之后卻始終是年薪10萬。